《我们》_精选读书笔记1000字
《1984》的老大哥可怕,历史是可以随意抹灭的,
《我们》的我们可怕,人类是可以机械统一,没有灵魂的生存的;
《美丽新世界》我暂时还未“欣赏”,我想尽快“领略”。
尤金写于1920年的《我们》揭露了极权主义的种种弊端,成为第一部反乌托邦作品。《我们》又直接影响了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1932年)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1949年),它们便是著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
【反乌托邦并非看起来就明显是坏世界,而是比任何社会都显得井然有序、和谐美满,需要冷静观察才能发现表象之下隐藏着“异议者死”的运转机制。】
看《我们》 时候总觉着不如《1984》抓人,情节不够诱人,而且语言逻辑之类的让人看完之后总觉着一股意识流涌向什么地方,却又找不着出口;趣味性是少了点的,就好比是一碗皮蛋瘦肉粥里少了几粒盐巴。只觉着心头涌上一股不知名的冲动和欲望,想去表达些什么,却又欲言又止,卡在喉咙。
故事背景架构在运转规则严密,人群等级森严,极权主义猖獗之下,无数个“号码”组成机械愚昧的“我们” ;主角的故事遵循着“无知——醒悟——打破——幻灭(失败)”的发展模式。
D-503在I-330的帮助下,觉知自己是有灵魂的人,并通过革命试图来改变这种生存状态;但最后爱情没有战胜极权,理性击败感性,D-503背叛了I-330 做了灵魂摘除手术,恢复到从前整齐划一、没有感情的机械生活;而I-330革命宣告失败,最后被判死刑。
在小说中,D-503经过迷惑、犹豫、斗争醒悟与自我批判的挣扎之后,仍然摆脱不掉那“自古以来人类就有的不自由意识”,最后迫不得已还是回到了自己从前安分守己的状态,这里其实是他的“我”无能对抗代表“我们”的“救世主”,寥寥无几手无寸铁的“异端者”无奈惨败高度控权的“极权者”,这力量悬殊公然可见。
最令人难受的是,“灵魂”在这里是麻木的死去的甚至是不存在着的;并且所有“号码”一致认为这是合情合理合法合规的社会现象,简直不可思议。
那么什么是反乌托邦?
其实,反乌托邦并非乌托邦的绝对对立面,只是二者看待同一个社会的角度有所不同:
一个看到的是人人平等和谐完美的理想主义社会,
而另一个看到的却像福柯所分析的恐怖的监狱场景:所有人都被权力监视、辐射、渗透、操控…麻木、机械、无知、乖僻…,因此表象看起来井然有序且高效稳定。
“我们”应该是我们,
但我们却不能只是“我们”。
——-2019.10.13.15:00MK猴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