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_精选读书笔记900字
(划线笔记)
・《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
・舞蹈是巫师行巫术的必然行为,巫师往往以巫舞或者带领众人跳巫舞来祈求神灵降下福祉、酬神还愿以及超度亡灵。
・汉魏的“相和大曲”,主要是一种兼有器乐演奏的歌舞曲,也有部分声乐曲和专称为“大曲”的器乐合奏曲。其主要作品有:《陌上桑》、《东门行》、《白头吟》、《步出夏门行》、《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等。其完整形式则由“艳、解、趋(或乱)”三大部分组成。
・近代学者杨荫浏认为相合大曲的“艳”是用以引起乐曲的一个华丽而婉转的抒情乐段。“解”是乐段。“趋·乱”是乐曲结束部分。趋和乱的区别,可能在于乱无舞而趋有舞,或者两者曲式的内部结构有所不同。
・百戏兴盛于西汉武帝时期。
・杂舞是中国汉魏时期的俗舞,隋代以后,去掉了所持器具,在宫中与杂技同时演出。
・清商乐,亦名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是晋室南迁之后,旧有的相和歌和由南方民歌发展起来的“吴声”、“西曲”相结合的产物,是对相和歌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清商乐由三个部分组成:序曲(“四部弦”或“八部弦”、主体、结束部分(“契”或“契注声”),这种曲式结构发展到后来成为唐代大曲。
・唐朝盛时,隶属宫廷乐舞机构太常寺和鼓吹署的乐人、音声人、太常乐户子弟等乐工舞伎总数有数万人。
・开元2年(714),唐玄宗把演出燕乐的伎工从太常寺分离出来设立了内教坊,又在长安、洛阳两地设置了四处外教坊。
(想法)
・对书中这种解说存疑:“女乐,也就是乐舞奴隶,她们是继巫而起的真正专业歌舞艺人。” 这段内容和百度百科完全一致。但是我认为,女乐应该还指“女性乐舞奴隶表演的歌舞艺术”。
・我认为,唐代大曲的曲式结构源于清商乐,但是内容(旋律、题材等)是否也一样还不确定。
・不赞同隋唐时的“宴乐舞多用取自民间的杂舞”之说法。宴乐中轴的七部乐、后改编成的九部乐、十部乐,主要基础是非中原的乐舞。在这里需要界定“杂舞”的概念,否则会与前文两汉时期的“杂舞”混为一谈。
・看来立部伎、坐部伎的概念还是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