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_读书笔记700字
(惯例做笔记)
·今天所说的昆曲至少是在民国时期才形成的称呼。它是以昆腔为基本曲调、产生和形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地区的一种地方戏,主要继承了宋元时期的南戏,而后传遍中国,为京剧之前在各地流行的戏曲表演形式。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
·相对于其他戏曲艺术,昆曲在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中都是由江浙一带士大夫阶层主导完成的,带有强烈的文人色彩。
·中国古代文学大致可分为可以唱的和不可以唱的文学两种,而昆曲发展与形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戏剧演出,而是为了酒筵中的清唱。
·明清时的文人都会唱昆曲,不会唱昆曲的文人就像唐代的诗人不会写诗,会被人看不起。
·昆曲的演出剧目上体现了对宋词风格的继承,呈现明显的“阴柔”倾向。
·以雅玩为特点的昆曲文化属于典型的男权文化,女性作为本来与男性对等的“第二性”在文人的雅玩之中被消解、被淡化。女性根据男性的需要而被设计、被安排,这与宋词中花间词派一脉相承。 因此叙述方式上为“拟声”,题材多偏重情爱。
·昆曲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以音乐改良为主的“清工”时期(演员并不化妆只是配乐演唱的清唱)、歌舞并重的“剧工”时期。
·昆曲完成由地方戏到全国流行的雅乐的变迁,离不开后来被称为曲圣的魏良辅(1585年前后去世)作出的重要贡献。
·梁辰鱼(生于明正德年间)在传播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新声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最为出色的作品有《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
·“四大徽班进京”是京剧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昆曲走向没落的开始。
·有感悟的作者评论:“创新能否成功在于你如何更好地利用和改造传统,而非单纯地将传统扔进故纸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