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_读书笔记1500字
如果幽默能够让大家有更好的心情,就幽默吧,即使是自嘲。林肯说过,幽默是一种润肤膏,它使我避免了许多摩擦和痛苦。
冯大辉所理解的“创业”,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
不是说自己一定要单干,比如注册个公司,当个说一不二的老板,才是在创业。想明白工作是为了自己,而不是感觉在为别人打工,这就是创业。创业,就是一个更为积极、更为明确的工作态度。“我不在创业,就在去创业的路上。”
互联网里最不值钱的就是点子。互联网里聪明人那么多,任何你能想到的点子,一定已经有100个人想过甚至做过了,如果没人想过,99%的可能是这个点子是有问题的。创业是有秘密,但这个秘密不在点子本身,而是在点子的执行,如何把它做出来。比如京东商城,人人都在做这个点子,但抄也没有用,所有的核心都在执行里。如果你觉得别人一知道你的点子,一开始做,你就不行了的话,那你注定会失败。连带的问题就是,过于追求点子,一味求新求变,追求不同,反而导致了一堆没有可执行性的计划。
结婚与创业并不矛盾,娶一个贤妻,是创业开始的基石。家有贤妻,男人不遭横事,创业心态才能平和,才能放下所有包袱向前冲。创业也是对婚姻的一次检阅,女人贤惠不贤惠,创业黑暗期、低潮期最能看得出来。能否相濡以沫、白头到老,这是一次考验。
调查问卷是不会帮你发现需求的。因为所有的调查问卷都是基于当前的技术和当前的市场做的,这对于洗发水之类的成熟行业很合适,而对于大部分有创新业务特别是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创业公司来讲则并不适用,因为客户并不熟悉你的技术和想法,他们甚至无法理解你的意图。
在iPod发明之前,绝大部分用户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放一个月能听的歌曲到他的MP3播放器里面。所以市场调查问卷会告诉你,绝大部分用户只要携带一天上下班路上能听的音乐就够了——如果乔布斯真的照这个思路做,他显然失去了成就今天的Apple(苹果公司)的机会。
哪里用户需求最多?“抱怨”里。如果你想要找用户需求,那就到“抱怨”声扎堆的地方。如果你想验证用户需求是否存在,那就在“抱怨”里游上一个来回。你要找到产品抱怨声最强的“深水区”,到那里去,虽然“危险”,但是最是有效。不要到“浅水”里去,“大鱼”往往不会到那里。
技术可以有天才,但有些东西还是需要经验,需要积累的。这些是初次创业的创业者,特别是大学生创业者所欠缺的,却是创立一个成功的企业所必需的。
1.好的产品不是一个灵光一闪的一蹴而就,要不断把握用户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小步快跑、不断打磨。所以你要有韧性,要懂得如何把握用户的需求。
2.有了好的产品,还要有好的运营。我觉得“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并不正确。你要想办法把产品推广出去,所以,光有产品和技术是不够的,要懂市场。
3.创业最开始只要哥儿几个,搞几台电脑就能干活。但随着你事业的进一步做大,你需要去融资。如何和VC、金融大鳄打交道,拿到融资?你还要熟悉资本运作。
4.你成功拿到1000万,这个钱该怎么花?三个人的时候干得热火朝天,但公司有了200人却几乎没有人干活了。管理对你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创业公司不需要打工者。只想做一个稳定、舒服的螺丝钉的人,不适合到创业公司。所以创业公司的人才都是那种“哭着喊着要上进”式的,有自我成长的意识,看起来大家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事,但是有人就能够几个月有个大变化,或者能够坚韧地迈过一些坎。创业公司的优点就在于能让愿意成长的人成长得很快,有足够的空间,关羽、张飞,都是打出来的。
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麦田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