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_精选读书笔记1800字
读史记,能扩大人的认知。
都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不同的人对“明智”有不同的感悟。而我对《史记》的认知是要明白史记两个字的意思以及啥是纪传体。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在新华字典释义中,史:历史;记:记录。
对于“史记”的理解: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记录帝王、王侯将相及重要人物的人生故事的书。
基于这样的理解,由此联想到人生的成长。人的成长很重要的两个方面:自我的人生经历和对别人人生经历的感悟与自身联系的思考。
什么样的人值得学习?怎样的事情会让人情绪跌宕起伏?哪种人生值得我们深思?
史记完美的应正了这样的答案,它记录的是帝王、诸侯、将相等成功人的传记,其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起起伏伏,最后他们每个人留下的人生经历是后人难得的财富。
这就是我对看完史记的第一个认知。然而每个人人生阅历不同,成长环境各异,其对史记的更深的认识也其不一。
书中写到范雎传时,有一句话特别的深刻:“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这是什么意思:“善于使自己家富足的人取财于国家,善于使国家强盛的君主取财于诸侯”。
这句话鞭辟入里,我一直以为人生致富靠国家同步是现代的语录,没想到远在战国时代范雎已经提出这种空前思维。
大家想想,发财靠国家,多么有道理。简单的理解一下,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八九十年代,那个时代物资奇缺,响应国家去开工厂你就是万元户;步入00年代,响应国家城市化战略,搞房地产也就是财富版的头牌;再到我们的互联网行业,想想马云马化腾,仰望的存在。
国家的发展的财富红利被有心人看到,就不会为钱苦恼。发财靠国家就是硬道理,一点也不假。有人也提出这样的疑问,以前是物资匮乏,货币超发,所以财富靠国家。现在国家收紧,人民富裕,还怎么发财。所以现在不是大规模发财的时候,是关起门来修炼自己,增加内功的过度时期。
当社会没有新的引擎点,货币已经超发到一定的数额。国家强盛就要想办法取胜于诸侯,参照现在对比,降杠杆、供给侧、减税,国家提出大招,增加市场方向和流动性,那么那些在上阶段取得财富的人是不是要贡献自己的力量了,不然我就打老虎拍苍蝇,持续反腐。
这就是我对史记的第二个认知。对史记中的某个点有特别的感悟,就像对像范雎说的的一句话如此。
如果评价一个人能力与否,在于是否有面的系统思维,线的逻辑联系思考,对点的深入感悟。现在的自己只能对某一个故事,某一个人,谋一句话产生共鸣,无法把人与人,朝代与朝代之间的联系打通。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成长,迟早会形成所以每个人的的那个面。
待只是水平在更高的境界后,看待事情的维度就提高了。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是看史记的第三个认知。
朝代的更替换代,人物的起起落落,可谓各领风骚。但无一能逃脱的就是走向衰落,让人认知到万事万物都是从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有起点有高点也有落点。
秦朝区区14年,但也有他的辉煌。周朝长达将近八百年,但也一样秦朝取代。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战功赫赫,却被赐死杜邮。
即使做一个乐观的人生,但时刻也要心存敬畏,毕竟危机无处不在,一定要戒骄戒躁,不能骄傲自满。
史记在爱情观方面又给我以怎样的启示,那就是安全感和对人生目标的坚持。
古代中的能人异士,想实现自己的抱负,让君王信服的条件是什么?是可行度高而且倍感安全,就像商鞅说服秦孝公说了王道、霸道和强国之术,孝工中意强国之术,也是商鞅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爱情中也一样,切记浮躁,多点实际,少点画饼,多点行动,围绕让对方感受到安全,而且感觉为人可行,是不是这样的两个人更容易走在一起。
古代中才人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对自己的肯定。我们看苏秦带着满腔才华周游列国,各国不待,终得到燕文公赏识,成就自己身挂六国帅印成合纵,让虎狼之师十五年不敢逾越半步。
爱情中一样,不要在一颗树吊死,东边不亮西边亮,终会遇到那个喜欢自己的人,但是唯一不能溟灭的是对爱情的向往,否则那真的没有了爱情。
“百战归来在读书”,对于大部分人,计于生计,多在于行,然而书与行相为互补。书是前人的经过所总结的智慧,读书可以用这样的智慧检查审视自己的行。
成功有成功的相似性,而悲剧却各有不同。最后的认知就是,人生不能放下书本,更不能放弃行动,而成功的大小在于自身的悟性,而悟性的提高在于人生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