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_读书笔记_1900字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_读书笔记1900字

前段时间打开的书,又再次拿起。不知道是翻译太直白还是书的原版就是这么的枯燥学术,一开始我是真的没有非常的享受。书本的第一部分是谈论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这一部分简直看得我想弃书,我确实弃了,要不是在看《罗生门》的时候,一直对人性想要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不会再转回来拿起这本书。且不说这一段讨论得与失的部分有多枯燥冗长,光是排版上,我就特别不喜欢,如果我连正文都没看过,甚至不知道里面讲了什么,就开始看这种批判性的言论,我真的觉得我的头脑里只会出现混乱。当然,如果是学术著作的写作格式,我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带着问题看内容也是有这种严谨的学术考量。
对于这个早已名声在外的群体心理学著作,我在很早以前就放在了书单里。最近看到新闻上发生的各种群众运动,感觉冥冥之中这本书在召唤着我。总体来说作者所提到的问题和一些结论是很有前瞻性的,毕竟此书写于19世纪未,作者是在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刻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完成这本书。从书里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大革命给作者蒙上的心理阴影,以至于对社会,群体都报以悲观和消极的态度,但是他所意识到的群体的力量和无知,乃至所导致的结果是很有远见的,我在读时有时会感觉他是生活在我的时代。
此书也有许多缺点和局限性。首先,作者生活的时代是特殊的,他在文章里大部分使用的例子是取于法国大革命时代,这显然对于一个抱有严谨态度的人来看,仅仅一个特殊时段的集中案例是不足以去下结论的。再者,虽然勒庞是一位很优秀的心理学家,但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表达学术意见时也难免掺杂着自己的感情色彩和政治理念。最后,作者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是结合问题的探讨和解决的部分有点头重脚轻。
这里我在文章中随便拆取了原文的两段勒庞所定义的心理学上的集体。
“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
无脑,幻觉,传染,是群体效应的关键字。应了那句老话,一个人是一条龙,当一堆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了一条虫,虽然是句中国的老话,但全世界受用。当一个人是独立的个体的时候,他的睿智与理性是得以体现的,而一旦进入群体里,个人这方面的特征就会被无意识而牵引,从而变成一种完全不同于个人的机体。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作者探讨了影响群体的因素,其中我最喜欢教育的那部分。让我觉得读起来就像是最近的读物,作者在那么多年之前就把填鸭式教育的弊端和所导致的后果分析的很透彻,实在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因为自己本身也接受过中西方两种教育,所以也引发了一些头脑风暴,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收获的。
另外比较有意思的是关于陪审团制度和选举中的群体的讨论。因为国内和欧美的法律体系不一样,对于司法里的陪审团制度我只在影视剧中看到过。但在本书里作者把这一制度更加细致的呈现,用群体心理学的角度,虽然一如既往的带着点消极的味道,但在最后结尾的时候,他又来维护了这一制度的存在意义,他认为法律是冷酷无情的,但陪审团的存在体现了人情的一面。在读选举的那一章,我在脑海里把近几年看到的各国大选过了一遍,不得不说作者把政客玩的那一套分析的太准了。所有竞选者应该是都有读过《乌合之众》这本书的吧!这使我感悟到把权利交给群体不见得是一件好的事,起码对于某些国家不适用,人一旦进入群体就丧失了智力,这是多么不一样的领悟啊!甚至让我开始思考“民主”这个被统治者们画出来的饼到底长啥样,我们喊了这么多年的口号,只是一腔无意义的热血,有谁思考过统治者所宣扬的那些抽象的口号具体指的是什么!?
人啊,是个太复杂的生物,人类的心理更是变幻莫测。就像作者说他觉得历史都是被编造,充满主观性的一样,他自己的这本书,其实也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各种主观色彩和矛盾,虽然大部分时候文字的使用和排版已经很学术了,但仍然能感受到他对人性的悲观主义,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不屑,对妇女的鄙视,对精英治国的肯定,对群体的恐惧…不难想象如果我是生活在和作者相近的时代里读到了这本书,我会把它视为一部神作。但在100多年后的今天,读这本书,就算能被书里的道理说服,却对那过时的案例很难产生共鸣。所以不要理会那些夸大的书评和无谓的吹嘘,带着辩证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作品吧。
另外,此书的语言实在比较枯燥无味,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可以读一下英译版,应该会有新的收获。
2019.8.23于堪培拉阅毕,最近看到香港的局势,引发了对群体这个特殊机体的思考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