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中华国学经典)》_精选读书笔记2000字
应知应会文史知识与古代常识小百科,语言精炼、朗朗上口,对历史人物、天文地理、典籍制度、生老病死、鸟兽花木、文事科第等均有简要说明。所谓“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幼学琼林》就像是一个展现多彩的中国传统文明与文化的小窗口,涵盖了其中最华彩的篇章,值得反复赏读,细细品味。
数据之枭: 歪说道德经
按照著名空想派政治学家老子的说法,治国首先要讲“道”,这个道玄妙难言,大致意思类似自由资本主义,人人遵循自己的本心之道,追逐梦想和利益,创造财富,而统治阶级居中调和,治大国如烹小鲜,必须小心谨慎,不要总是给鱼翻边,否则鱼肉就散架了。
如果治国之道不存,统治者非要刷存在感,那就要讲“德”。统治者要德配天地志向好远,穷奢极侈好兵黩武那就要完犊子。
如果连“德”都做不到,那就再退一步,统治者要讲“仁”,要对平民百姓心存仁念,给他们一条活路,不要涸泽而渔,别压榨太过。收税的时候,别把老百姓家里最后一个硬币也拿走。
再如果,“仁”的要求也太过分了,统治者就是要吃干抹净,那至少要做到“义”,说话要算数,你说收多少过头税那就收多少,税率要确定,老百姓好歹还能存点念想,知道自己承受的底线在哪里。
但是如果连义都不讲,朝令夕改,想收多少税就收多少,收不到就明抢,那就是最后的路线:“礼!”也就是儒家的那一套糟粕。礼的本质就是规矩,就是上下尊卑,各有礼范。大家一起克己复礼,平民坚守自己猪狗不如的本份,权贵坚持履行自己吃干抹净的责任,如此则秩序井然,各取所需。这点印度对低种姓和贱民的礼教做得特别到位。
多神教中的诸神有着和人类相同的缺点。既然他们的职责不是纠正人类的道德行为,有缺点自然无大碍。但是一神教的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缺点,因为它的职责是纠正人类的道德行为。
一神教和多神教的区别不只在于纯粹的神的数量,还在于是否认同他人信奉的神。认可他人的神,意味着认可他人的存在。一神教往往狭隘、残忍,尽管现在距离努马时代已经过去了2700年,但是我们依然没有从一神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中国主要信奉宽容的多神教,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优点。
如来释迦,即是牟尼,原系成佛之祖; 老聃李耳,即是道君,乃为道教之宗。 鹫岭祗园,皆属佛国; 交梨火枣,尽是仙丹①。 沙门称释,始于晋道安; 中国有佛,始于汉明帝。 铿即是彭祖,八百高年; 许逊原宰旌阳,一家超举。 波罗犹云彼岸,紫府即是仙宫。 曰上方、曰梵刹,总是佛场②; 曰真宇、曰蕊珠,皆称仙境③。 伊蒲馔可以斋僧,青精饭亦堪供佛④。 香积厨,僧家所备; 仙麟脯,仙子所餐。 佛图澄显神通,咒莲生钵⑤; 葛仙翁作戏术,吐饭成蜂⑥。 达摩一苇渡江,栾巴噀酒灭火。 吴猛画江成路,麻姑掷米成珠。 飞锡挂锡,谓僧人之行止⑦; 导引胎息,谓道士之修持⑧。 和尚拜礼曰和南,道士拜礼曰稽首。 曰圆寂、曰荼毗,皆言和尚之死; 曰羽化、曰尸解,悉言道士之亡。 女道曰巫,男道曰觋,自古攸分; 男僧曰僧,女僧曰尼,从来有别。 羽客黄冠,皆称道士; 上人比丘,并美僧人。 檀越檀那,僧家称施主; 烧丹炼汞,道士学神仙。 和尚自谦,谓之空桑子⑨; 道士诵经,谓之步虚声⑩。 菩者普也,萨者济也, 尊称神祗,故有菩萨之誉; 水行龙力大,陆行象力大, 负荷佛法,故有龙象之称。 儒家谓之世,释家谓之劫, 道家谓之尘,俱谓俗缘之未脱; 儒家曰精一,释家曰三昧, 道家曰贞一,总言奥义之无穷11。 达摩死后,手携只履西归; 王乔朝君,舄化双凫下降。 辟谷绝粒,神仙能服气炼形12; 不生不灭,释氏惟明心见性13。 梁高僧谈经入妙, 可使顽石点头,天花坠地; 张虚靖炼丹既成, 能令龙虎并伏,鸡犬俱升。 藏世界于一粟,佛法何其大; 贮乾坤于一壶,道法何其玄。 妄诞之言,载鬼一车; 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无鬼论》,作于晋之阮瞻; 《搜神记》,撰于晋之干宝。 颜子渊、卜子夏,死为地下修文郎; 韩擒虎、寇莱公,死作阴司阎罗王。 至若土谷之神曰社稷, 干旱之鬼曰旱魃。 魑魅魍魉,山川之祟; 神荼郁垒,啖鬼之神14。 仕途偃蹇,鬼神亦为之揶揄; 心地光明,吉神自为之呵护。 【增】菩提无树,明镜非台15。 光明拳,打破痴迷膜; 爱欲海,济渡大愿船16。 白足清癯,谁个未知禅味17; 赤髭碧眼,何人不是梵宗18。 法善为妻,智度为母, 无烦询骨肉是谁; 慈悲作室,通慧作门, 不须问宅居何在。 孙居士大啸一声,山鸣谷应19; 陈先生长眠数觉,物换星移20。 岩下清风,黑虎卖董仙丹杏21; 山间明月,彩鸾栖张叟绿筠22。 赵惠宗火中化鹤,岂避烽烟; 左真人盘里引鲈,不须烟浪23。 萧静曾餐芝似肉,安期更食枣如瓜。 夏郊有异神,祀处却转凶为吉; 黎丘多奇鬼,惑时必以伪害真24。 唐时花月妖,畏见狄梁公之面; 晋代枌榆社,愁逢阮宣子之柯25。 仍思大手入窗,贞夫举笔26; 翻忆舌长吐地,壮士吹灯27。 邹德润迁项王祠,莫须有也28; 牛僧孺宿薄后庙,岂其然乎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