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善恶之源》_读书笔记_900字

《善恶之源》_读书笔记900字

第一,人性中有哪些道德本能?

1.分辨善恶的道德感。即便是才3个月大的婴儿,在实验中也明显表现出了对帮助者的喜欢,和对阻碍者的厌恶。

2.共情与同情。共情指的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同情是说去关心别人。这两种感情关系很密切,我们常常是因为能够理解别人的喜怒哀乐,所以才会去关心别人。这两种感情在婴儿身上也很早就出现了,才出生的婴儿能感受到其他婴儿的负面情绪,会哭得更厉害。大一点的孩子,则会主动安慰和帮助别人。

3.分配资源时的平等意识。这种意识在所有年龄的孩子身上都有体现,他们都更喜欢那些平等分配资源的人,在给别人做分配时,他们也倾向于平等分配。

4.正义感。正义感在现代社会中的常见形式是第三方惩罚,就算别人没有直接伤害我们,只是伤害了其他人,也会激起我们的正义感,希望他得到惩罚。而对小孩子来说,他们的第三方惩罚就是打小报告,把同伴们的违规行为告诉大人。


第二,人性中有哪些狭隘与偏执?

1.群体偏见。我们会下意识地根据性别、种族或语言,把遇见的人分成“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两类,并对前者有好感,对后者有敌意。这会让我们仅仅因为群体不同,就对陌生人抱有敌意,认为只要和我不是一伙的,那肯定就是坏人。

2.厌恶感。这是人们生理上对某个东西的反感。厌恶感的最早起源,是为了防止我们吃下不干净的东西生病。但是当厌恶感的对象变成人时,就会引发道德问题。厌恶感会让我们反感他人,认为他们缺乏人性,于是就更容易鄙视甚至攻击他们。


第三,哪些因素能帮我们做个好人?

1.习俗。当一个好人并不需要深刻的道德动机,只要父母能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耳濡目染各种好人好事,他自然就会模仿做好事,最终成为一个好人。

2.不断扩张的道德圈。这里的道德圈,是指我们关心的人的范围。通过个人接触和听故事,能激发我们的共情,让我们平等地看待他人,关心他人。

3.宗教信仰。许多宗教典籍中,都有各种道德戒律和劝人向善的故事,这些内容的传播,既创造了人人向善的习俗环境,又扩大了人们的道德圈。

4.理性。就算没人告诉我们,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我们也可以通过理性思考,来得出结论。尤其是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鲜事物,理性更是推动道德的重要力量。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