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卓绝:南方三年游击战争》_精选读书笔记1600字
◎中央高度评价。1937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听取了项英所作的《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的报告后,立即于12月13日通过了《关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对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项英同志及南方各游击区的同志在主力红军离开南方后,在极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了英勇的游击战争,基本上正确地执行了党的路线,完成了党所给予他们的任务······他们的长期艰苦斗争精神与坚决为解放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全党的模范。政治局号召全党同志来学习这些同志的模范。”◎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一是游击战争初期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之前,中共中央对留守苏区的斗争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部署和安排,成立苏区中央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和中央军区,委派项英、陈毅等对其进行领导。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之后,留在中央苏区的红二十四师和一部分独立团在中央分局的领导和指挥下,顽强抵抗国民党军约50个正规师另6个独立旅的进攻。据不完全统计,自1934年10月到1937年7月,各南方游击根据地共钳制了国民党军正规军180个师另30个旅(不含各保安团),使国民党减少了进攻红军主力的兵力,特别是红军长征初期留守红军承担了国民党的大军压境,很好地迷惑了国民党军,使其错失了许多进攻主力红军的机会。二是保存一支重要的革命武装力量。1935年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要求中央分局转变斗争方式,实行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中央分局迅速领导红二十四师等红军游击队进行了九路突围,把这些武装分散到中央苏区及邻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虽然在突围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保存下来的武装成为革命的有生力量,并开始了分散地、独立地、自主地坚持游击战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根据中共中央与国民党达成的协议,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共辖4个支队10个(包括手枪团)团,1个教导队,1个特务营,共有10300余人,6200余支枪。三是在南方保存了中国革命的战略支点和许多基层党组织,并使党的影响力得以承继和发展。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中共中央对南方游击区这一革命的战略支点作出相应安排,明确要求部分领导人留下,继续领导民众坚持抗日战争。各地留下的主要负责人有赣粤边杨尚奎、刘新潮(即刘建华),闽赣边刘国兴,闽粤边何浚,闽西方方、谢育才,浙南刘英,闽北曾镜冰,闽东范式人,湘鄂赣涂正坤,湘赣边谭余保,湘南周礼,鄂豫皖边何耀榜,鄂豫边仝中玉等。这些游击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又配合全国解放战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四是发展和丰富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主要是,“他善于在大的失败之后保存自己,善于由大的进攻战术变成退守战术,他善于聚集自己的力量,以局部反攻来掩护退却,收容自己,他更善于团结群众,以群众的掩护作为自己保存和发展的基础,他善于把一切群众斗争的方式如秘密的、公开的、半公开的、亭子间的、搭棚子的与游击战术和动作综合一起来灵活使用。”五是有力地推动了南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其抗日运动的发展,扩大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如1936年1月,闽西游击区在获知中央《八一宣言》开展统一战争精神后,即着手纠正一些“左”的做法,包括停止没收地主、富农财产等,团结了一部分爱国力量,宣传了共产从而党的抗日主张。六是红军游击队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垂范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三年游击战争环境之险恶,斗争之酷烈,生活之艰辛,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罕见的。红军游击队坚定的革命意志,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足以打破对于抗日战争缺乏信心的‘恐日病’、‘唯武器论’的失败主义,揭穿汉奸亲日派的和平妥协的投降阴谋。”◎游击战术基本原则。赚钱的就打,赔本的就不来;不打硬仗不攻坚,打不赢就走,走不了就躲; 要消灭敌人,反对只吓敌人;有利时集中消灭敌人,不利时就分散。 一读小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