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零售心理战》_精选读书笔记_2000字

《零售心理战》_精选读书笔记2000字

与另一本书《零售的哲学》一样,作者一再强调:作为销售方,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本书更多地从“规避损失”这种消费心理去分析讲述。

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为的就是能力求精准地把握消费者心理。现实中的消费者并不如平常般的理智,而是常做出违背经济合理性的行为,事实证明人的决策总是受情感和心里因素的驱动。

规避损失(LostAversion )心理:人们往往不会平等地看待损失和收益,在相同的金额下,损失带给人的感受远远大于获得。

同样是1万日元,比起得到1万日元的快乐和满足,损失1万日元的痛苦与懊悔更加令人记忆深刻。所以人们的行为总是强烈地倾向于规避损失。这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损失规避性”。

规避损失心理的结果:寻找购买理由

因为规避损失心理,所以消费者在花钱的时候,总是需要为自己寻找理由,以平衡花钱(失去钱财)带来的痛苦,比如自发消费与自我奖励式消费。

自发消费:指“只愿把钱用在自己想要用的地方,并尽可能减少除此以外的消费”。

自我奖励式消费:因为自己的辛勤工作或获得某些成就,所以通过购物来奖励自己。

企业如何应对规避损失心理:提供合理化消费的理由和让人信服的选择。

当我们提供商品时,要站在顾客立场思考,确认是否能让顾客找到选购的理由。

  • 有理由的低价和有理由的高价

当设置低价活动时,要让消费者知道其中的理由,而不是仅仅标注“打折”,因为从“规避损失心理”看,打折会让顾客产生怀疑和警惕的心里,但是如果标明减价或打折的理由,消费者则由此判断“不会损失”从而触发购买行为,高价商品也一样。

  • 优惠活动的直观定价法

产品定价也与消费者心里密切相关。如全品八折与全品100日元的促销活动,后者的效果要好过前者,因为金额表示法远比打折促销更加直观,消费者更容易感受到高品质与优惠价格的对比,从而产生值得购买的心理。

  • 同类产品不同价位的并列陈列法

18k日元与38k日元的羽绒被放一起,前者的销量更好;当再加入一款58k日元的羽绒被,情况发生了逆转,38k日元的羽绒被销量跃居第一名。因为当只有两者比较时,消费者难以察觉到高价产品的“高品质”,会更倾向于选择低价产品;当三者进行比较时,消费者更容易选择价格和质量两方面都能接受的产品。

消费者这种奇怪的消费心理同样都归于“选择的合理性”。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想知道的是这一产品是否具有购买价值,把几类产品放在一起售卖,必须采取能让消费者能比较价值,使消费行为合理化的定价方式。

  • 从量变到质变的“爆发点”:量感陈列法

如果通过某种方式把消费者的认知程度提高到了一定水平,“爆发点”也将体现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

例如量感陈列,就是指陈列数量要充足,给消费者以丰满、丰富的印象。量感可以使消费者产生充分挑选余地的心理感受,进而激发购买欲望(摘自百度百科)。

在实际场景中,可把畅销产品连续排两三列,而不是为了展示更多种类而每种产品只排一列。大面积摆放的商品往往销量也能跟着提高。

规避损失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适用,如打招呼,没得到回应比得到回应的感受来得更深;在便利店的备货、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也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顾客忠诚度很难维持的原因。所以企业在这几方面最好制定基本规则,让顾客获得最好的消费体验。

在规避损失心理上,也同样会发生在卖家身上,所以卖家要时刻警惕,不要因为“成本损失”,而扩大“机会损失”。

成本损失即是因滞销出现的成本损失。

机会损失即是指某个产品备货充分时能够售出得到的最大利益。

摘抄:

7&i集团的两项核心经营原则是“应对变化”和“贯彻基本”。

如果企业的业绩增长遭遇瓶颈,请试着确认问题是否来源于“高品质”和“便利性”的权衡战略。

正统的经济学把人假定为“理性经济人”,即所有人都能经济而合理地计算得失与概率,并以此为基础执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确保自己的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剔除了心理和情感上的影响因子。

佐藤可士和的话提醒了我们。他说:“灵感和创意大多隐藏于日常生活,我在观察生活时有双重身份,一个是作为普通人的自己,一个是以设计师身份观察前者的自己。”

人类是会思考的动物,也是受心理驱使的动物,当自己的想法得到理解时,任何人都会觉得无比喜悦。

计划借助佐藤的力量,统一今后的设计理念,重筑便利店整体的品牌价值,让顾客重新认识7-Eleven。

所谓品牌构建,即指整理和明确品牌的存在意义和本质价值,并借助有效的沟通手段进行传播。

在邀请佐藤负责7-Eleven的整体设计时,他下面的一番话让我感触最深:“品牌设计最不可或缺的是流淌于基础之上的哲学。”

7-Eleven的经营模式并不是站在卖方的立场“为顾客着想”,而是坚持“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

我曾询问过和多家企业有来往的佐藤:“成长型企业与其他企业有什么不同之处?”他回答道:“最大的区别在于企业是否制定了清晰的愿景。大多数成长型企业在找到我之前已经非常明确自己的需求

~END~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