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_读书笔记_600字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_读书笔记600字

翻译的可能论与不可能论:
翻译界一派主张翻译可能,一派主张翻译不可能。从完全反映原文的角度而言,优秀作品的语义往往与韵律绑定在一起,不同语言的韵律一定无法互通,所以说翻译是不可能的。
不过单从思想的互换而言,翻译又是可能的。但这必然要引入翻译者的再创造。
再创造:
两种语言之间有些字、词是可以一对一互换的,比如爸爸对Papa、Daddy,父亲对father;但有些又是无法一一对应的,比如表哥对Cousin,但表妹也可以用cousin,cousin可以指表亲,有些时候就难以精确翻译。再比如engage,既有订婚又有建立亲密联系之意,在市场营销中论及客户关系,emgage可以被译为消费者互动,但有时又表示与消费者建立联系。
在这种模糊的场景下,就必须要译者可以进行再创作,才能保证译文与原文一致。然而再创作的度如何把握?中国的第一位翻译家林纾,她不懂英文,全凭各种二手材料以及朋友口述完成大量世界名著的翻译。这已经近乎于完全再创造。
而严复认为,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信是终于作者,达是终于读者,雅是忠于文字,再创造时,只要不超出这个范围,就可以视为可接受的再创造。
直译与意译:
鲁迅坚持直译,简单说就是“原文有的,不能删减;原文没有的,不能增加”,唯如此,才能算作合格的翻译。
在科技翻译中,直译要更有条件做到,而文学尤其是诗歌、佛经翻译,则必须要做一定程度的意译。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