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_读书笔记2900字
亚当斯密,无需多言,大师中的大师,代表作《国富论》,经济学的圣经,提出人类经济中“看不见的手”,何为“看不见的手”?这是以人性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在人类社会之中那股无形的自下而上地构建出秩序的力量。这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力量比拟,前者以人类社会的市场为选择,后者以生物界的外部自然为选择,都是“看不见的手”,我们可以说,《物种起源》就是生物学的《国富论》,《国富论》就是经济学的《物种起源》。
斯密提出该理论体系的背景,一是当时欧洲各国上层阶级普遍信奉的一种观点,“财富即金银”,他们把财富与货币等同起来,并以此给政府和社会提出致富策略,既然货币即财富,那么只要一个国家的货币越多,就越富有,以金银作为基础的货币何来呢?由于金银开采并非可持续的,只能从买卖中获得,用商品从他人之处换得,个人与国家亦如此。那么,自然就要把精力集中于对外贸易上,尽量多出口,少进口,换取更多的金银,于是乎我就富裕了,那么就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对国内产业实施保护和垄断,鼓励出口,对外设立关税壁垒、限制进口。这一整套的观念,称之为“重商主义”。二是当时的欧洲列国普遍采取此策略,短期内确实蓬勃发展,但因国家过度管制,破坏了自由竞争的机制,经济体自身活力被抑制,大面积出现经济危机。在此背景下,衍生出另一种新的致富理论,认为只有农业产出才是真正的国民财富,非农业其他产出不构成财富。而主张国家须以农业为中心,对工商业进行约束,该理论提出者为一名医生,其将人体系统自动循环的理念代入社会经济系统之中,认为政府要让经济有机体自动运行,消除不合理的管制,该理论称之为“重农主义”。
此二者,都存在一定的狭隘性,亚当斯密在对欧洲列国进行充分的实践考察后,对此二者的理论进行了扬弃,抽取有效的内核,“重农主义”的主张消除政府不当管制为核心纲领,并综合二者对于财富观念的错位和偏颇,形成了新的经济学理论,并通过《国富论》全面系统地进行阐述。
斯密认为,财富指的是一切能够被人们所需要的物品之总和,不管其来自于天然物,亦或是加工品。人类社会早期,由于技术水平低下,人们所享有的物品主要以从大自然直接获取的天然物为主,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渐转化为以通过劳动对天然物进行制造加工后的加工品为主,而金银本身,不过是货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本质只是作为利于交换的等价交换物,是对劳动产品价值的一种衡量载体,并非财富本身。
劳动产品为财富的真正基本形态,那么如何增加财富,就转化为如何增加劳动产品的生产力问题上。要提高生产力,首先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即单位时间单位人所生产产品的数量,斯密发现,起根本作用的是分工。为何分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一,由于任务单一,能够有效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二,工人无需切换工种,有效减少了切换工种之间所耗的时间;三,单一化分工,能够促进工人以及其他人发明出相应的代替性机器,极大地简化劳动。因此,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在于,劳动分工。
那么,劳动分工是如何产生的呢?因为交换。人是群居性动物,但其本身又存在个体性,因此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有限性,导致个体产出的劳动产品是有限的,但又因为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必然需要他人的帮助,加上人的自私性,你无法总是期望无偿地从他人身上获取帮助,那么,你必须以自身之所有,去换得自身之所需,于是乎,交换就理所当然的产生了。而为了换取更多自身之所需,个体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之禀赋,专注于较多地生产某一类物品。而分工的愈加深入,生产效率越高,可交换的物品越多,劳动者生活日益改善,分工与交易构成了良性循环,互相促进。
再者,由于分工程度取决于交换量的大小,而交换量的大小即市场的规模,因此,分工程度受制于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太小,分工的好处低于分工所需的成本,比如在农村里,一个纯木工,由于规模较小,一年村里都不需要做一个木头椅子,这个纯木工就得饿死,因此必须多干几项工作以养活自己,分工无法有效展开,反之,市场规模大,分工就能够获得有效发展。因此,扩大市场规模,是促进分工的关键。
分工的逐步深化,也促进了交换的繁荣,由于交换的频繁,早期的以物易物的方式由于效率低下就呈现了弊端。为消除弊端,人们逐渐寻找到一种所有人都普遍需要的物品,作为物品交换的中介物,通过从贝壳到稀有金属的逐步发展,最后又为了消除实有金属由于成色、质量不便测量等弊端,逐步发展出以政府作为信用支撑的货币制度。
货币产生后,物品的交换就有了统一的衡量尺度,而交换产品所商定的相互比例,就是商品的价格。在斯密看来,商品的真实价格取决于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亦或是其所能够用于购买到的劳动,而商品的市面价格,是有货币价格体现的,在最合理的竞争市场中,商品的实际价格应该与市面价格相符合。
生产一个产品,不仅需要纯粹劳动力的输出,还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配合,比如土地、工具、材料等等。也就是劳动、土地、其他生产要素这三类,要有效维持生产,此三者必须获得合理的报酬方可持续,劳动报酬即劳动者的工资,土地报酬即地租,其他生产要素报酬即利润。
由于劳动分工与生产要素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分工促成了生产力发展,致成了个体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存货,也就是说,个人财富除了用于个人消费之外,仍存在剩余财富,这部分财富,个体将会用于进行再投入,产生利润,这部分财富剩余,我们称之为“资本”。
前面说过,生产力取决于分工和生产要素的进步,而生产要素的进步,又由资本进行极大的推动。前面提到,生产要素主要有三,分别是劳动力、土地、其他生产要素(工具、材料等),针对此三者,资本主要分三大类,一类是人力资本,主要用于支付劳动者工资,提高劳动技能等;一类是固定资本,主要用于购买和改良机器、厂房、土地等生产资料;而前二者只是保证了产品的形成,但产品本身并不直接产生利润。需要通过第三种资本对商品进行充分的流通,低买高卖,获得利润,这部分资本,叫做流动资本。
从经济整体的流动体系来看,资本的主要用途是,由从事原材料提供者提供资本,从大自然中获取天然物,由厂家提供资本,加工天然物,由批发商提供资本,对产品进行交通运输,由零售商提供资本,将产品分割,提供个性化需求。此四者关系层层递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补偿,由此往复循环,构成了有机的人类经济体。
在斯密看来,以交换为起点,促成分工,并在分工与交换的交互作用下,产生了货币制度,进而深化分工与交换,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生产力提升,出现存货,产生资本,资本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另一决定因素——生产要素,进一步再促进生产力提升,分工与生产要素此二者在相互促进下,构成经济体的有效增长,此间所自下而上形成的秩序格局所蕴含的力量,即斯密眼中的“看不见的手”,因此,斯密所引领的古典经济学极力主张政府放开管制,转向对市场环境进行保护,保护谁?就是这只“看不见的手”,这是经济有效发展的命脉之所在!
李俊
2019年9月7日于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