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月光落在左手上:余秀华诗集》_精选读书笔记_1700字

《月光落在左手上:余秀华诗集》_精选读书笔记1700字

古语说:悲愤出诗人。

或者悲哀,或者愤怒,是造成杰出诗人的两种普遍前因。好诗充满的情感,是优秀诗人以痛苦代价换取来的。这不是每个诗人的宿命,不过的确是大部分优秀诗人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我也曾经大概写过一首现代诗,大意是珍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欣赏,然而无人在意珍珠本身是蚌壳伴随一生的疾病生成。

从这个角度讲,好的诗歌是病态天才的痛苦酿成。无论一首诗如何光彩夺目,掩盖不了它背后深刻的或悲或愤。

余秀华有悲伤的理由,作为脑瘫患者,却拥有异常强烈的不惜和这个世界决裂也要追求想要的自由的决心。这种决心最终造就了三种现实:

她不得不化悲伤为诗歌,这是天赋;

她不得不拖着残疾的身体远足天涯,这是选择;

她获得了巨大的作为诗人的荣誉,这是意外的结果。

在荣誉面前余秀华保持着非常难得的清醒,这一点非常难得。她没有因为荣誉膨胀,觉得自己成了世界的中心,命运的主宰,她保持着某种女性特有的谦卑。这是我从她的另外一本散文集中阅读得来的感受。

余秀华的诗歌就是她的珍珠,她是那只悲伤但更坚强的蚌壳。脑瘫的蚌壳,女性蚌壳。

一种更常见的感受时,许多杰出的现代诗人似乎都有一种力比多(性能量)非常旺盛的表现。这种旺盛被带入到她们的诗歌,坦诚和赤裸裸,充满征服者的力量。征服首先是自我,然后是他人。

这倒是很符合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越是具有天赋的人,往往其力比多越旺盛。他们如此旺盛的力比多能量在生活中不能得到足够的释放时,就会转而投射到艺术创作中,由此成为杰出的艺术家。

余秀华的诗歌具有这种特点,大量或明或暗的性描写。

比如《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

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

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

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对于自我现实角色的定位,一种无处不在的卑微感,是余秀华诗歌的另一个标志。但要注意,这是卑微感,一种对于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认知。这不是自卑,诗人是生活的勇者,精神的强者。某种意义上,她是无所畏惧的。所以她也就没有自卑,而是客观意义上的作为自然宇宙中的人的卑微感。正是这种卑微感,使一个人能够在艰难的现实中不至于绝望,在巨大的荣誉到来时也不至于膨胀到忘乎所以。

比如《我爱你》: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

这棵稗子,既是自然中的作物,也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这不是自卑,是强烈的自我认知,是一个卑微者作为勇者与世界的正面对视。

正是这种勇敢,也恰恰造就了诗人诗歌中偶露峥嵘到几乎令人绝望的孤独感。作为残疾人的余秀华,身体是孤独的。作为独立感知意识极强诗人的余秀华,精神是孤独的。或者,这也是每一个优秀诗人的宿命吧。注定无人注目的孤独,仅仅属于自己的百年孤独。

比如《手持灯盏的说》:

她是个盲女,有三十多年的黑暗

每个黄昏,她把一盏灯点燃

她把灯点燃

只是怕一个人看她

看不见

是怎样一种黑暗般的深刻孤独,能够使一个人有如盲女。又是怎样的一种孤独,要使一个人不得不点亮灯盏,好使另外一个人能够看见她呢?点亮的灯盏,与其说照亮别人的看见,不如说是好显示自己的孤独。在一个空荡荡的宇宙里。

而这种孤独,它不是在孤独的空间里产生的,而是在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喧嚣背景里发生的。这种孤独,使诗人不得不始终处于流浪的状态,在喧嚣的现实里存在,在幽暗的精神空间中流浪。

比如《婚姻》:

这辈子做不到的事情,

我要写在墓志铭上

—让我离开,给我自由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真正能够体会这种话意义的人,大抵有两类:一是思想家,二是诗人。余秀华对于现实生活的省察结果,偏于遗憾,但是完全接受。人生像什么?

比如《岔路镇》:

我们走了多少岔路

于这晚秋的凄清里,才巧遇

我已准备好了炭火,酒,简单的日子

和你想要的一儿半女

诗人说:“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

清洁和悲悯,大抵也是余秀华所以特别喜爱月光这个意象的原因。月色清洁,悲悯而没有温度。作为这样一位诗人,她并不需要请求温度。

以上,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在阅读余秀华诗集,以及其散文作品以后的一点杂感。对于诗人的作品,读了不少;对于诗人的生活,了解不多。如是。

2020-1-22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