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佛教故事经典(一)》_读书笔记_1500字

《佛教故事经典(一)》_读书笔记1500字

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悟性如光,能使人豁然开朗...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所熟知的各路牛人大家都对佛学智慧情有独钟:南怀瑾、曾仕强、丰子恺,易中天、余秋雨、曲黎敏...他们虽没有皈依佛门,却对佛学智慧了然于胸,佛学使他们沉静深刻,享受着丰富的人类精神。

人生在世,不怕认真,就怕看不破。我们前半辈子活人生的宽度,求“知”,必定有痛苦;后半辈子活人生的高度,求“觉”,必定有喜乐。人生是一场禅修,禅修会使你跳出庸常,会使你体验超越之美。

我们常说的: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积恶之家 必有余殃...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人有善愿,天必从之;人有恶愿,天必毁之...这些都来自佛学。

熟背佛经未必能成佛,整日对佛顶礼膜拜也未必能成佛。用佛的眼光去观察世人,用佛的慈悲去怜悯世人,用佛的智慧去包容世人...你已成佛。

有位哲人说,佛教的内容,无所不包,虽不即是科学,但不违背科学;虽不即是哲学,但却超乎哲学;虽不即是文学,但的确有文学;虽不即是美学,但已创化了美学;虽不即是宗教,但也不缺宗教的素质。

本书中的故事都是佛家的经典故事,寓教于乐,通俗易懂,开悟启迪智慧,较全面地阐述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令人掩卷沉思,大彻大悟。另外,书中还有“佛学常识”、“佛林百科”、“佛禅故事”、“佛教名人”、“著名寺院”等版块知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佛学的方便之门。我对这些佛学知识尤其感兴趣。点赞!!!

最重要的时间莫过于当下,它是惟一能支配的;最重要的人便是当下与你在一起的人;而最重要的事就是使你身边的人快乐。这便是生活的追求。

追求安宁并非真的安宁,一切顺其自然最好。我们给予了,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失去了,也该相信总有人会得到,无论动与静,得与失,都不要过于执着。布施不图回报,才是佛所说的真正的布施。

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

佛之为佛,就在于佛的灵悟和不为外物所动;菩萨之所以为菩萨,就在于菩萨的不动念。

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炼一个人的心志啊!

佛学常识四大皆空中“四大”的含义: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四”是指地、水、火、风四物,也指坚、湿、暖、动四性。称之为“大”,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任何物体中。佛法讲“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们认清宇宙与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

尘缘难了,难了尘缘。若一味地执著于了却尘缘,则必然会深陷其中。保持一颗平常心,慈悲为怀,本就已经结下佛缘了。

想除去心中的一切杂念,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在心田播种、耕耘、收获更多的价值,让杂念没有生长的养分和空间。

境由心造,美丑善恶只在一念间,看破既得自在。先入为主的成见很难改变,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所有我们做的一切,最终都会还给我们身上。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我们为什么生活得不快乐?是因为我们的人生缺少些必须要有的东西——理想、信念和责任。我们所有的行为应该为理想、信念和责任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生活得快乐。

佛祖说:“生而为人,就是要幸福和痛苦一起,这样才叫做人生。你幸福是因为你还活着,你知道痛苦也是因为你还活着啊,不然你怎么会知道有痛苦呢!”

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心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里愚痴,处处都是苦海。

人啊,只有在信仰的光辉下,才能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信仰能改变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