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回忆录》_精选读书笔记700字
哲学家写的回忆录果真很“哲学”。1895年7月14日-1984年10月19日,那是一个我国比较有时代特征的年代吧,从马关条约签订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日本侵华战争、内战到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等,而金岳霖就生于一个这样的年代。
将近百年的人生经历和历史见证,晚年时写回忆录时,除了写写生平(从出生到学生时代再到工作),也不过是写写自己平生的喜好,喜欢的花花,无聊时怎么打发时间,吃吃喝喝以及一些老朋友。
“我回想起来,胡适是有人生观,可是,没有什么世界观的。看来对于宇宙、时空、无极、太极……这样一些问题,他根本不去想;看来,他头脑里也没有本体论和认识论或知识论方面的问题。他的哲学仅仅是人生哲学。对这个哲学的评价不是我的回忆问题。”提到胡适,金岳霖这样写道。当下的感触是“哎,我也是一个没有世界观的人啊”!
以前,我对金岳霖的印象只有林徽因(还是绯闻),后来在读汪曾祺先生的《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书中有一章是“金岳霖先生”,他是一位很有趣的教授,汪曾祺这样写道。于是,我想要多了解一下这个有趣的教授,所以找到了这本书。
读这本书时,我想到了去年此时在读的另一本回忆录,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不固定的圣节》(又名:《流动的盛宴》),那也是海明威晚年时回忆自己二十几岁在巴黎的日子,依然不过是些吃喝玩乐以及三五好友。
写这篇分享时,突然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电视剧,男主临死前写在自己墓志铭上的文字是,“我叫王沥川,生于瑞士,学于美国,爱上一个中国姑娘,所以死在中国。”(而写这篇总结时,那位演活了王沥川的高以翔先生,真得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