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_精选读书笔记1400字
第一次读余秋雨先生的书,还是上学时从《文化苦旅》开始的,这本书还在家里的书架上,但已多年未再翻过,也想不起来读了什么?记住了什么?影响了什么?最近在听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化课》,配合这本《北大授课:中华文化47讲》一起看,感触良多。才发现走过平湖烟雨,历经劫数,尝遍百味之后,余秋雨先生眼里的光没变,心却更加安定而执着,文字更加生动而干净。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文化可以滋润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润文化,这位博学的智者用自己的文化坚守滋养了中华文化,也滋养了一群热爱中华文化的年轻人。书中余秋雨先生与北大、台大学子的思辨交锋让人大感犀利、淋漓、畅快,而余秋雨先生这种启发讨论式的课堂更是让人向往。
这本书,余秋雨先生按照文化的发展脉络梳理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走向,总结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余秋雨先生认为文化是一种称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最终体现为中国人的集体人格。看多了以政治斗争和朝代更迭为主线的历史叙述,这种以文化为视角的历史透视,让人感到一些血迹淋漓的生死搏斗,本来是可能避免的,民族主义、铁血军事,未必是历史的必然。
这本书中,余秋雨先生非常敬仰魏晋和大唐时期,因为这是一个包容、开放、融合的伟大时代,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助推中华文化达到了世界文明的巅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史的长河之中,各朝各代的涓涓细流只有保持敬畏、谦虚、包容、开放的格局,才能达到海之阔,山之巅,狭隘、自大、故步自封的朝代放眼望去早被历史的激流涤荡的干干净净。做人何尝不是如此。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太多的文化伟人:司马迁、阮籍、嵇康、颜真卿、徐启光…… 他们的人性光辉让我们明白文化不是单纯地传播文化知识,更不是关起门来做一些自得其乐的研究,而是应该传达一种文化信仰,因为这种文化人格的影响和塑造比任何教育都来得深刻。颜真卿的事迹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好的时代,也潜伏着严重的危机;当危机爆发的时候,大家都会企盼国家的力量,但是,那时候国家力量已经自顾不暇;因此,最终赖仗的,是深明中华文明兴衰之道的文化人格。文化人格看上去只是一支破残的毛笔,一具老迈的身躯,却是中国人的延续命脉。
此外,比较感兴趣的是余秋雨先生对中华文化与佛教的解读,他从文化的视角解释了中华文化为什么接纳了佛教,并总结了四个答案,我一并摘录如下:
第一,别的学说虽然也会涉及人生,却不会集中地关注人生。只有佛教,全部聚焦于人的生、老、病、死,研讨如何摆脱人生苦难。表面上看起来,世间大事是朝廷社稷、征战胜败、门庭荣辱。但佛教坚定地认为,那些都不重要。结果,反把最高贵的人和最低微的人拉到了一起。
第二,佛教经典很多,教义很深,但基本立论却干净利落,鞭辟入里,不像其他学说那样绕来绕去说不透彻。例如,佛教断言人生是苦,苦因是欲,灭苦之途是建立“无我”“无常”的觉悟……这种痛快劲头,让大家觉得醍醐灌顶。
第三,佛教因戒律明确,为人们显示了参与规则。乍一看,戒律是一种阻挡,其实就像栏杆、篱笆、围墙,反而证明它切实存在,可以进入。相比之下,要成为儒家的“君子”却只能意会,好像没有障碍,但难于步履清晰地拾级而上。
第四,佛教有一个严整而可以辨识的弘法团队,他们有序、集中、大体统一、代不绝人,成了佛教教义的人格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