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万历十五年(经典版)》_精选读书笔记_1500字

《万历十五年(经典版)》_精选读书笔记1500字

落后的是政治制度,是文官集团,但是这种制度的建立并不是出于统治者对愚蠢,而是出于实际情况的要求。本朝是一个又数百万个大农村所组成的,而这些农村中读过书的又是少数,用朴素的道德和简单的儒家伦理约束那些不识字的百姓是出于实际需求。
文官集团的臃肿和低下的效率是任何一个长期存在的政权所无法避免的,但是本朝官吏更为突出的贪腐以及庸碌则反映了明朝最高的政治纲领,即在申时行章节所写的——不求文治武功,但求社稷安稳所有饥民可以在一个最低限度的生活标准活下来。这个政治纲领我有理由假设它来源于明太祖所立下的。任何一个成功对政治人物以及集团,都必然有着它的政治抱负和诉求,后汉末年,袁绍之所以在转向培养地方势力后,可以迅速团结地方力量崛起,就在于他顶级世家的家世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纲领,就代表着董卓入洛前那个士族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时代,支持他就是支持回到当初的那个年代。这种先天性的优势让他在短短几年就控制了河北地区并取代了公孙瓒。考虑到朱元璋的农民背景以及开国元勋中很大一部分在底层社会的生活历史,他们在统一后,无论是准备实施自己都政治抱负还是出于一种同情,对于整个国家制度的最高指导方针必然是“不求文治武功,但求社稷安稳所有饥民可以在一个最低限度的生活标准活下来“。
本书关于皇权的部分写得尤为透彻,只是许多读者都和万历一样忽视了皇帝和文官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他们是一个统一的统治系统,皇权在这个系统里有着最高,但不是绝对的权力。皇权的力量来源于两个地方,第一个是政治传统,皇权的神化等宗教色彩,第二个就是这个统治系统。在这个系统里皇帝向文官集团授予权力,尊严(地位和荣誉),有时甚至是财货,让他们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政治抱负,文官集团则向皇帝提供忠诚和服务,但是这个互利互惠都系统并不是靠契约或者法律维持的,反而是依赖于传统,成宪,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而申时行的唯敬唯诚的施政的道理就在于此。如果失去了诚,上下否隔,就不免猜疑,那么皇权的威严就会削减,这也是英宗,武宗所犯下的错误。他们的行为违反了传统,动摇了我们治理国家所依赖的儒家规范和道德,这就不免削减了文官集团对皇权的信赖,因此文官就会主动要求去限制皇帝的行为以维持这个一损俱损都统治系统的存在。
明朝时期,皇权和文官集团的另一个统一性体现在内阁学士。在整个帝国文官系统里,除去皇帝,最高的权力属于相权,内阁学士这些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相权的文官们多数与皇帝本人有着亲密的私人关系,制度上而言上他们也仅仅是皇帝的私人顾问,通过对掌握相权的官员的控制,统治系统最高的的两层权力都被皇帝所掌握。
同时,明朝的内阁是典型的以卑临尊。这种特点从汉朝开始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它既保证了在实际上,臣子分担了治理这个庞大帝国的负担,又保证了这些臣子无法侵分皇权。内阁制下的内阁学士们的权力和威严都没有任何明文规定或者制度上的保证,而是来源于政治传统。那么皇帝,作为具有政治传统中最高地位的人,对于内阁学士的留取可以一言以决。
但是另一方面,皇帝的这种权力是有保留的,皇帝可以裁撤他不喜欢的官员,却无法提拔他喜欢的官员。这样也是为了让皇帝可以和代替他管理一千多个县的文官集团达成妥协。皇帝是一个牌位,但绝不是臣子们可以忽视但存在。在这一方面,明世宗就深知与其给出开心的允许或愤怒的驳斥这种明确指令,躲在帷帐后面用手杖击打法器让臣子揣摩圣心是一种更有效,也是文官集团更习惯的统治方法。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