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接纳与表达》_精选读书笔记_800字

《接纳与表达》_精选读书笔记800字

从客体关系理论来看,我们外在的人际关系其实是我们内在人际关系模式的投影。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和对关系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是基于我们过往的经历。

一个人如果小时候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抚养人足够的爱和关注,那么在他的头脑里形成的亲密关系模式就是自己是一个被人忽视和不值得爱的人,于是在他成年后和他人的亲密关系里,他的这种模式就会投射到对方身上,总是感觉对方爱自己爱得不够,无论对方怎么做都没有用。顺着这样的感觉,他就会去指责对方、表达不满,当对方尽其所能也无法满足他的时候,对方就会很挫败,甚至感觉很愤怒,直至最后放弃努力。这时候,他愈发相信自己原本的判断是对的,对方果然不爱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如同电影的胶片,是看电影的人看不到的,他能看到的只是银幕上的投影。当银幕上的投影让我们难受痛苦的时候,我们误以为只要换一个银幕就会好了,但其实只要胶片不换,放出来的内容还会是一样的。所以,不要仅仅通过离婚来转换银幕,而是要通过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来更换胶片。如果我们把婚姻这样的亲密关系当成孕育一个新的自我的子宫,那么,婚姻状态的每一次变化都可以看成是一次分娩,意味着一个新的自我的诞生,而离婚只是其中一种不同的分娩方式。这种方式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和挣扎,但是收获也同样更大。离婚过程中所有的痛苦、绝望、沮丧都如同子宫阵发性收缩产生的推动力,没有这股力量,胎儿无法穿过狭窄弯曲的产道。但是胎儿经历这个过程的时候,他的头部和身体受到产道的挤压,他的感觉系统被强烈的刺激所唤醒了。所以,自然生产而非剖腹产的孩子感觉系统的统合能力会更好,也就意味着孩子的协调性、平衡性和学习能力会更强。这就是痛苦的意义。

想要离婚的人如果能借助阵痛带来的推力,穿过那一段挣扎期,并在这个过程中看清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如何在无形地影响自己的生活,那么痛苦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