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_读书笔记1200字
一句话总结本书: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史观为主,西方人眼中的欧洲通史。我个人认为这本书不适合精读,但还是可以粗略一读的,了解到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以及我们相对之下所不清楚的西方历史。
陆陆续续看了半年左右的时间,总算是把这本书看完了。原本想看的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版本的《全球通史》,阴差阳错之下,点开了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为了写书确实花了不少功夫,但依然远远达不到我心中通史的标准。个人总结了一下全书最大的几个问题:
一、描写叙述时详略不当,把握不好篇幅与节奏。通史的时间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这就注定了讲好这个大故事并非易事。遗憾的是,作者恰好就缺失了这种把控力:比如,古印度与古中国的历史简单几笔带过,在伊斯兰世界上也是着墨不多,对二战和二战后秩序与体制,参战各国具体现状,甚至是冷战时期,都缺乏详细的介绍(包括一战部分也有所缺失,描写得不够清晰,也不能很好地点名其本质),反而对古希腊,古罗马,宗教,科技方面却进行了相当详细的介绍。欧洲古代史方面还好一点,进入近代史之后就逐渐有失控趋势了。
二、部分用词缺乏严谨,说法也很不妥。诸如书中屡次出现的“好像”这种字眼。我个人觉得这种叙述非常违背历史要求的客观性,其真实性也是相对存疑的。总之,暴露了作者相关历史认识的不足乃至缺乏,同时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歧义与偏见。
三、史观的狭隘。正如我前文所说,这本书充其量就是欧洲人眼中的世界史,实际上名为《欧洲通史》会更合适。全书也充斥着作者对亚非拉国家的偏见,白人主义色彩浓厚(这点可以参考作者对“文明”与“野蛮”之间的界定,以及对西方殖民历史的美化等描写),对洲际之间的文化联系(不以殖民为前提)(比如古代丝绸之路,明郑和下西洋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中国重返联合国等等却极为吝啬其笔墨。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史观的视野。
阅读的过程中我也越发觉得痛心与遗憾:过去中国的优秀文明在如今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下依然缺乏其应有的话语权与地位,我们的文化输出力度依然不够,目前,我们依然写不出一本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客观且优秀的全球通史。而虽是如此,我也得以从中更新了我对所谓历史的看法。本书虽然有所诟病之处,但其提到一些人类发展的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包括里面对中国描写的部分也是,我们的历史中也确确实实有值得我们去反思的地方。
最后,希望后面的读者在看的过程中可以暂且放下心中的不满或大国优越感,而是带有批判,客观的角度去阅读,我个人认为这样收获和认识都能更深刻一些。(前期的评论区中充满了很多对本书的批判以及讽刺,反感的评论,而坚持看下来的读者,到了后期的想法区讨论的质量就提升了。)也许是因为我们都习惯了以中国为中心进行的叙述,也许是因为过去中国文明总是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处于领先地位,我们也会相对较少去知悉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以及中国文明的份量。而透过本书,我们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所谓的西方文明的本质以及其对我们的借鉴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