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最后一役》_读书笔记_1600字

《最后一役》_读书笔记1600字

战争,给人一种残酷、悲壮的感觉,特别是关乎全人类命运的世界大战更是牵动了无数地球人的心。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印象,我们更多知道的是德、意、日法西斯灭绝人性的战争行为,但是对于他们在穷途末路时候的垂死挣扎却知之甚少。本书作者正是亲历了这黎明前的黑暗,从这一角度讲述了那让人胆战心惊的最后20+天。
1945.4.16.对于欧洲战场上的德国纳税法西斯来说,只是更加接近最后灭亡的一个日子,但是对于盟军来说,却是一个决定性的标志日期:从这一天起,盟军发动了进攻德国首都柏林的最后一役,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
面对大势已去的战争局面,负隅顽抗已是徒劳,因为那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徒增不必要的军队、百姓伤亡,但是希特勒似乎无视这一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根本不听从属下明智军官的谏言,一意孤行,下令驻守的德国军队以自杀式的行为死守着据点,并广征青少年、老年男性组成人民冲锋队参与守卫柏林的战斗,这实际上是要求全德国人民以一种殉葬的方式参与这场最后的战争。对于德国老百姓的愚民教育,法西斯夸大了盟军-特别是苏联红军-一旦进入柏林后可能实施的疯狂报复行为(因为德军曾在苏联的土地上施以同样疯狂的行为),令广大市民-特别是妇女-怀抱着死的决心。同时,希特勒还下令最终要炸毁所有的公共设施,特别是进出柏林的多座大桥,要知道那么多重要的民生管道(水、电、煤气、通讯……)都需要经过大桥与外界连接,一旦被毁,人民生活状况将倒退100多年。
另一方面让人敬佩的是,具有良好素质的德国人民在每日的炮火轰炸下,依然有条不紊地生活着,甚至还可以井然有序地花上2+小时排队购买生活必须品,政府各部门,尤机关、邮政、通讯、水、电、煤气系统仍正常运作,甚至每天早上送奶工还会驾着马车在城市的瓦砾中、为满目疮痍的各个角落送去新鲜牛奶,甚至咖啡厅里依然有人驻足、音乐厅仍定期上演弦乐演出……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场可怕的战争,具有悠久历史的柏林城会保留下一座座雄伟的建筑、古迹,具有绅士风度的德国人民会安居乐业……然而这一切,却被法西斯葬送了。
就在希特勒在自己的安全地堡里发白日梦的时候,盟军正为即将到来的胜利而计划瓜分战果,战争还在进行中时,一张盟军的德国地图已然标注上柏林城被“三秦分晋”的局面,当这张地图被德军得到时,不知他们会不会有那种撕心之痛呢?!
书中陈述的盟军的一件事让人很为他们点赞。当时英美联军从西面进攻柏林,被一条正在泛滥的易北河阻挡,在强渡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员伤亡,英美联军在权衡利弊后,毅然放弃了渡河攻占柏林与苏联红军会师的计划,理由有二:1.强渡易北河估计会继续丧失100多条士兵的性命(拜托!这区区的三位数人员伤亡可能对苏军/某些国家的军队来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2.就算英美联先于苏军进入柏林,也只能荣获“第一个攻入柏林的xxx”口头称号,对于瓜分柏林已无实际意义(因为已有之前所说的地图上三方达成协议的瓜分局面)。如此客观地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解决问题,是令我们这些从小在不一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国人所佩服的!
纵观这本书,作者以翔实的事实为基础,将亲身经历及对多方人士的采访(包括各个阶层的德军、盟军、广大民众)、各国已公开/尚未公开的档案记录,汇成这本翔实、恢弘的巨著,勾勒出一幅活生生的战争下人们的百态生活。让人难忘的是一位坚持到最后的德军集团军大将戈特哈德·海因里希,他既是效忠德军的高级将领,又能清醒地看到当时柏林战役的实际情况,能够在惨烈的事实面前,以尽量减少无谓的军人伤亡为前提,冒死违反希特勒“必须死守、不得后退、后退即处死”的最高命令,及时挽救了众多德军将领的生命,为此差一点在最后一刻遭到元首的杀害。书中还附有一批老照片,每每看到书中人物再结合他的真实照片,让人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推荐大家细细阅读这本书,结合《最远的桥》、《敦刻尔克》,可以让你对这场战争的多处细节清晰、明了,读来感觉很过瘾。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