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_读书笔记_4000字

《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_读书笔记4000字

正如作者所言,处在抑郁中的人甚至会忘记生活本身的样子,但没有经历过抑郁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我曾经觉得自己得过抑郁症,看完后我觉得自己没有抑郁症,但的确有抑郁的经历,只不过不像书中那些患者那般严重。了解抑郁是为了避免抑郁,心理健康才算真正的健康,叫做“这个人很健康”,而不只是这个人身体健康。

抑郁,在我看来,可以和过敏类比,我们知道过敏是体内抗体过于敏感,而把一些不是病原体的东西当做了病原体,比如花粉过敏,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也就是基因和环境。抑郁也差不多,有的人的确天生更容易被抑郁缠身,若后天的环境不够幸运,抑郁症就很难免了。比如当孩子受到苛责、打骂、冷漠时,就会很自然地认为:是我不够好,我的妈妈(或爸爸)才如此对待我,都是我的错,是我惹他们生气。孩子不会认识到这可能是父母的错,或父母本身就有问题。既然自己错了那就要改,只有改正,只有把自己的“问题”都解决,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孩子,才能让父母对自己满意,才能阻止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但当他如何努力都无法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感及无能感。这种来自于外在的否定就会成为一种内在的自我否定。最后他将迷失自我,陷入这种不断地寻求肯定却又无法真正接纳自我的旋涡当中。

当他无法认识到,这一切并不是自己的错,也不是自己不够好的时候,就无法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就必须要达到理想中的样子。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他人眼中足够好的人,才能找到内心中的安全感。当人无力面对残酷的现实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幻想,而理想化自我也正是幻想的产物。但这还不是最悲哀的,最悲哀的是当一个人把幻想当成现实,把理想化自我当成“真我”,这时悲剧才真正上演。他会奋力地去达到理想化的自我,没有达到的时候就会自卑;如果在某些事情上他真的实现了自己所期待的结果,又会因此变得自负。总之他没有了自信——对真实自我的接纳。

总之,当一个人没有在内心中真正接受真实的自己,只是逼着自己表演得完美,只是用成功来包装自己的时候,这种脆弱的“自信”总会在某一天破碎。这一切,也许不是由具体事件所激发,而仅仅是时候到了而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也就是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的矛盾与冲突。或者是一种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完美主义。生活中总会有人比我们出色,有能力,这是一种客观现实,而不是自我否定的依据。在这种理性思维的作用下,一般人很少会进行一些无意义的比较,如和唱歌好的人比音乐天赋,和擅长跳舞的人比舞蹈才能,和口才好的人比口才,和天生丽质的人比外貌或身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没有必要拿自己和所有人的天赋进行比较。毕竟人生重要的不是进行这种无意义的比较,而是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快乐仅仅来自于超越他人,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获得幸福,毕竟你总会被他人超越。当我们把快乐完全寄托于事情的结果,我们就无法真正从过程中获得快乐。这种仅仅为了“取胜”而活的人,将会活得很累,很辛苦,终将沦为“魔鬼”的奴仆。

当一个人陷入理想化自我的幻想之中时,他就会把理想化自我当成真我,接着就会对现实中的自己提出各种“应该”之要求。当无法达到的时候,就会陷入自卑与自恨之中。

他看不起自己,也瞧不上别人。因为无论他自己还是他人都没有达到“应该”的要求。有时他也有崇拜的人,但这些人不是历史人物,就是名人政要,再不就是被他美化的人。他的自卑来自于现实中的自己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样子,而自负是因为在幻想的世界中他是完美的,独一无二的。(书中叫做病态自负和病态自卑)所以,他很多时候都会在自卑与自负中摇摆。他不敢放弃对理想化自我的追求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害怕自己跌入自卑的万丈深渊中无法自拔。当他自卑的时候,幻想中的“完美自我”还好似救生艇一样,能让他暂时好过一些。

但幸福来自于从事自己喜爱的事情的满足感,而非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当一个人没有在内心中真正接受真实的自己,只是逼着自己表演得完美,只是用成功来包装自己的时候,这种脆弱的“自信”总会在某一天破碎。这一切,也许不是由具体事件所激发,而仅仅是时候到了而已。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体验-------爱的体验。书中这样说道:当我感受到别人对我的爱,或是我想去爱某人的时候就会变得焦躁,容易自责,感到绝望。虽然我不断地试图修复这种与他人情感连接的能力,却总是以失败告终。

现在想来,问题也许出在: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一个看不起自己的人;一个以逃避来解决问题的人;一个不相信自己是值得爱的人;一个只会自怨自艾,而不敢勇敢追求的人……怎么会,怎么能,被他人所爱,和他人建立情感上的连接?而这一方面,我至今还是没有任何进步。

在爱情理论当中有一条“互补论”,但刻意地寻求互补,其中就可能存在维系自负的影子。例如,自己不善于社交,那么就找一个开朗的;自己没有学历,那么就找一个有“文化”的;自己不够“阳光”,那么就找一个“阳光”的来带动自己;自己能力有限,那么就找一个能力强的;自己长得不够好,那么就找个长得好的……当然不能说互补是一种错,但把互补当成一种爱或不爱的理由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警惕:当“条件”凌驾于“爱”之上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来评估我们爱的到底是对方,还是仅仅是利用对方的“条件”来维系自己病态的自负。

友情也一样,因为外移的作用,他会认为别人也看不起他,所以缺乏主动与他人接近或进一步交往的勇气,他害怕别人发现他的“本来面目”。即使他有朋友,也很难相信朋友是真心喜欢他——一个缺乏自爱的人,怎能相信别人是出于真心来爱他?因此,要么他就会离群索居,要么就会成为别人的“小跟班”。当他无法确定别人对他是否持肯定态度,当他无法相信自己能给他人留下好印象,当他不想再继续扮演一个“好人”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逃避人群。

一个缺乏自爱的人,怎能相信别人是出于真心来爱他。这也算我的真实写照,虽然这些年有意识的改变,但更多的是把自恨变成什么感情也没有,不自爱也不自恨,有些“冷血的味道”。而离索群居更多是因为对他人的不信任,其实也是一种病态自负,而对待感情则有些病态自卑。

“道理”理解起来不难,难的是真正进入一个人的“心”。“知道”不等于真正的“领悟”,“知道”仅仅是停留在理智的层面,而“领悟”则会到达内心的深处,才能影响一个人的内在驱力。因“了解”而产生了深刻的“领悟”的时候,才会发自真心放弃幻想。这时才能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层次转变——真正地摒弃理想化自我与病态的自负,最终回归真我。

另外,书中讲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方法——情绪ABC法。我觉得适合于很多人。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久而久之,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还会引起情绪障碍。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因此而产生的情绪。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会引起相应的情绪体验。然而,如果细心就会发现,相同的事情,往往会引发人不同的情绪反应。例如,同样是和朋友闹得不愉快,一个人会感到有些伤心,而另一个人却可能会变得紧张不安,甚至是恐惧。其实,引发人不同反应的关键就在于B(思维与信念)。第一个人可能认为:和朋友发生争执很正常,过段时间就好了,所以他不会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仅仅是暂时有些难过而已。另一个人可能会认为:和朋友吵架,他将会不喜欢我,我再也找不到喜欢自己的人了。所以他会变得紧张不安,甚至是

如果我们可以有效地改变B(思维与信念),即对自己、他人及这个世界负性的看法及观念,就可以有效地改善我们的情绪。

其实生活中很多情绪反应都跳过了B阶段,因为我们的思维惯性。如果用ABC理论稍加梳理一下,能使事情和情绪变得完全不一样。

了解抑郁症就是了解我们可能经历的一种心理状态,将来我们如果遇到了相同的情景,可以更好的与自己的内心相处,抑郁的目的在于迫使你停下来弄清楚自己是谁,将走向何方。它要求你给自己定位,这虽然痛苦,却是产生转变的驱动力。所以抑郁也不是一无是处。

找到“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的平衡点,既有努力向上的动力,也不会陷入无谓的自恨。活出真实的样子。

最后我引用霍妮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开篇的段落来结束:儿童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成长,只要他没有智力上的缺陷,他就必须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人打交道,他就有可能去获得某些技能。但是,也有一些力量不是他能够先天获得的,也不能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发展,你不可能教会一粒橡籽长成橡树。同样,只要给予人类一个机会,他就能发挥出其独特的潜能来。然后他就能发展出独一无二的活力来:澄清和深入自己的情感、思想、欲望和兴趣;开发自己的资源的能力;加强自己意志力的能力;发掘自己已有的特殊的能力或天赋;表达自己的能力,用自发的情感与他人打交道的能力。所有这些将使他迟早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和生活的目的。总而言之,他将从根本上不会误入歧途,而是沿着自我实现的方向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