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碑帖》_读书笔记2000字
本书讲解了中国书法史上部分碑帖。
整理了读书笔记,顺带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
《石鼓文》
石鼓不是鼓,石鼓不响。所谓“石鼓文”,即刻在“石鼓”上的文字;所谓“石鼓”,指十只花岗岩质地的鼓状文物。石鼓文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后世学石鼓文者众多,但是得其精髓者唯吴昌硕一人而已。
斯人斯书
提到李斯,关键词是“焚书坑儒”“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只说统一文字,即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统一以秦国的小篆为法定规范文字颁行天下,而秦国小篆又是以李斯书写的为准。这既意味着巨大的权力,也意味着巨大的荣誉。留传下来的碑帖有《泰山石刻》只残存29字,《琅邪石刻》多些,也仅有13行,计86字。
《校官碑》
紧接着秦朝后面的西汉,通用文字就成隶书了。隶书之所以称之为隶书,是因为它最早只是在下层隶卒间使用的一种书体,而其竟然很快就被汉代统治者接纳和推广使用。隶书的成熟公认要到东汉。《校官碑》为汉隶成熟期之重要碑刻。
《平复贴》
晋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其笔意婉转,字法质朴,气息平淡,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兰亭序》
王羲之最负盛名的作品,28行,共计324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1个“之”字,各具风韵,皆无雷同。王羲之酒醒之后,过几天又把原文重写了好多本,但终究没有在兰亭集会时所写的好。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天下第一行书。
《鸭头丸帖》
鸭头丸不是摇头丸,是一种药。《鸭头丸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写在绢上的一件优秀草书作品,共有两行15字。这幅作品笔画劲利灵动,风神散逸,是一幅妩媚秀丽而又散朗洒脱的草书精品。
《奉橘》与《送梨》
两帖作者分别是王羲之和王献之,作品很有意味。书法是艺术,艺术其实是很难父子相传、子孙相传的,在中国书法史上,父子并称,书名并提的,唯羲之、献之“二王”而已,欲究其因,读一读《奉橘帖》《送梨帖》或许可知一二。
王羲之《奉橘帖》写道: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王献之《送梨帖》写道: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
《张黑女》《董美人》
两帖可算是古今所有碑帖中最性感的两通了——也许是绝无仅有的两通。人民币上那“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古朴而脱俗,清秀而高雅,风骨内敛,刚柔相济,生动飘逸。漂亮吧?喜欢吧?而那六个字就是“张黑女体”。
《祭侄稿》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但这“第二”应该并非是“第二名”和“亚军”;《兰亭序》代表了中国书法美学中优美风格的最高水平,而《祭侄稿》则代表了壮美风格的最高水平。作品特点是文字形态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作者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肚痛贴》
作者张旭,人称“颠张”。张旭狂草,字如瀑泄,天马星空。唐时以张旭狂草、李白诗歌、裴渂剑舞并称“三绝”。
《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
作者怀素。唐书法家,幼年出家为僧。好饮酒,时人谓之“醉僧”。很喜欢怀素的作品。
《黄州寒食诗帖》
作者苏轼。又名《寒食帖》,被称“天下第三行书”。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无荒率之笔。
《花气薰人帖》
作者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首。《花气薰人帖》被称黄庭坚的“寒食帖”。
《丹阳帖》
作者米芾。喜欢米芾手札作品,寥寥数字写的自然、随意、亲切、可爱。“米公洗墨池”故事,讲述了米芾两袖清风的美谈。
离开涟水时,他并没有带走一块石头,百姓夹道为他欢送,当着百姓的面,他打开自己的所有行李,以示自己的两袖清风;忽然想起他平常使用的毛笔中还有一点宿墨,他立即当着所有人的面,就着路边的一口水塘,将毛笔一一洗过——意将笔中所沾“涟水墨”还给涟水
董其昌
八十一岁能做什么?董其昌在八十一岁的时候在写书法,而且把书法写出了新境界,尤其是他的行书,自成一派,影响深远。董其昌从十八岁开始学书法,到了八十一岁高龄仍然在练习书法,这种精神也很值得学习。
书法在古代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艺术,只是文人士大夫老百姓的附属技能或者说是小兴趣。科技不断进步,书法并没有没落,人们对于笔画之间的美感与意境深深着迷着,这也是我喜欢练字的原因。欣赏碑帖作品同时,也勉励自己对于书法的爱好不忘初心,一直坚持下去并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