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_精选读书笔记2200字
如果說《大數據時代》的核心是“預測未來”,那麼《刪除》的核心就是“遺忘的權利”;兩本書是同一作者在幾乎同一時期的代表作,但是兩本書卻不是相互承接的關係。
前者極力闡述大數據的種種特徵,號召人們擁抱嶄新的“大數據時代”,而後者卻極力提醒數據的危害,讓我們在“大數據時代”謹小慎微。
- 本書中心思想在於“遺忘是美德”,重點闡述了遺忘在人類生存發展歷史中的重要性;首先揭示了人類社會中隨著記憶的成本不斷下降,最終“遺忘正在逐漸消失”這一突兀的現象;然後闡述了記憶在人類歷史中的特徵以及遺忘在此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最後,尋求在大數據時代,讓數字化記憶也變得可以被遺忘的刪除方案。
- 開篇兩個事例,年輕女教師因曾經一張照片無法任教和年老女心理學家因40年前一篇文章的一句話而身處窘境;便藉此披露大數據時代的隱憂。其實,著眼點不應該在數字化記憶的潛在危害上,而應在於當下社會制度的弊病上,因一張社交圖片而選擇拒絕一位年輕老師入職,因40年前一句文字而突然提高戒備,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吧。
- 同理,我們如果順著作者思路去分析大數據時代的諸多隱憂,會發現要麼理由牽強,要麼“盧德主義”特徵嚴重,似乎在倡導我們切斷網絡連接,謹慎地與互聯網保持距離。
- 本書最大的敗筆在於提出的“應對數字化意義與信息安全的對策”,沒有一項切實可行,作者也細緻分析了各項策略的弊病,但是最後提出的一項策略,應該屬於本書的核心,卻顯得非常單薄無力。另外,不少章節作了知識擴充,比如“遺忘,人類的天性”,“遺忘的作用與人類記憶的演進”,“世界已經被設置成記憶模式”,“數字化記憶發展的驅動力”⋯⋯花費太多篇幅描寫了整個人類記憶簡史,以及數字化記憶崛起的細節史。
- “數據期限”主要想模仿人類遺忘特性,但是一刀切的“刪除”和人類遺忘相比,相差十萬八千里,本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機制,非要硬生生掛勾,有點為了“遺忘”而“遺忘”的味道;似乎忘記了《刪除》主旨了;本書如果改名為《遺忘:數字化記憶之痛》我想更合適一些。
- 作者也想到了今後隨著技術的發展,更生動的模擬人類遺忘特徵,數據經過模糊而後刪除,這是我對本書最失望的觀點。
淺談我對《刪除:大數據取捨之道》的看法
先讀了作者《大數據時代》,緊接著便讀了這本書;舍恩伯格是大數據領域的權威人士,其洞察力的精準被業界所公認。我也是慕名而來,閱讀了兩本書,第一本書對我有很大影響,幫助我看到了大數據時代的整體狀貌;也正因為對第一本書的深刻認可,才使得我對《刪除》產生了一部分不同見解。
- 第一個重要的話題是“被遺忘權”,我想我們一直都在享有,而且難以拒絕;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的1000億人,世界真正記下的簡直鳳毛麟角,可以說“被遺忘是人民的宿命”;在數字化記憶時代,也不例外,“卓別林”、“貓王”、“鄧麗君”⋯⋯“憨豆先生”將會成為下個卓別林。這些陌生又熟悉的字眼讓我們產生了一個思考——如果運用互聯網,我們可以詳盡了解他們的生平細節,而我們又有多少人做了?問題不在於數字化記憶將他們永遠記錄下來了,而在於時代的變換使得他們還是會被逐漸遺忘⋯⋯
- 現在社會的人如果去世了,他的社交帳號上留著他生平點滴,永遠不再更新,但是人們可以時刻訪問,這一點是嚴重不同於以往社會的;我想他更多的是益處,我們慶幸可以通過互聯網一覽上世紀巨星的風姿,我們普通人也慶幸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痕跡被悄悄保留了下來;在歷史上,只有極少數精英才有資格在史書上留名,而我們如今每個人的生命都能在信息世界被延續。
- 在大數據時代,隨著信息的海量堆積,另一種形式的遺忘也在悄然上演——淹沒;除了我們最親近的人,沒有人會關注你生前傳到互聯網上的生活,被信息所淹沒,最終同歷史一樣,你似乎從未存在過;這種形式的遺忘本身更自然。
- 第二個重要的話題還要回歸到“刪除”之上,在《大數據時代》這本書裡,作者詳盡介紹了數據的巨大價值,尤其是尚未被發現的“潛在價值”;所以,針對“刪除不必要的沒有價值的數據”這類論點,我要毫不留情的加以反駁;正如古代建築的一磚一瓦對於當代考古學家來說都有著不可估量的潛在價值,互聯網所搜集的數據同樣沒有區別,就連“數據廢氣”也有不可想象的價值;所以,基於社會總體價值而言,“刪除”這一舉動魯莽程度無異於對於古代建築的“拆除”。
- 針對“刪除”,這將變得不再是可以輕易看待的問題,而且從必要性上來說,普通大眾個人利益的損失可能一直是作者著重強調到,而沒提到我們從開放數據中的巨大受益;因為他不像我們,此刻就生活在隱私淡泊,權責不明的互聯網大環境下,我們的個人信息不知被濫用到何種地步了,作為補償,我們享受的網絡服務越來越便捷;現在群眾對於個人隱私仍侷限於不痛不癢的意識狀態,缺乏了推動“刪除”的主要動力。
- 本書是幾年前的作品,智能設備正在崛起,無數光怪陸離的app正在醞釀,在飛速發展了這幾年後,互聯網的樣貌和當年有很大差別;目前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無限分享、自由發聲、生機勃勃的互聯網圖景,“隱私”話題嚴重滯後,“實名制”的廣泛應用算是一種遏制手段,但是公眾因此便裸奔在互聯網的世界上了;邊沁的“圓形監獄”如今已成真,由此而來的“寒蟬效應”在民眾之間傳播開來。這本書作為互聯網“前哨”,我還是很認同的,讓我們在洪水到達前意識到危險正一步步逼近,而我們遠未做好應對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