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从晚清到民国》_读书笔记_1800字

《从晚清到民国》_读书笔记1800字

自古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春秋战国、五代十国、晚清民国。然而英雄的命运却在历史的洪流中浮沉,幸运者站在这浪尖之上,终成大业万古传唱,不幸者在这谷底之处,纵然一身本领,也无可奈何。本书便选取中国历史长河的“三峡”之处——晚晴,具体时间是从1951洪秀全金田起义到1912年宣统帝宣告退位约六十年,以锋利的行文和粗犷的语言加以展开,从而说明历史潮流方向之坚定和中国社会在历史瓶颈之处转型之难,以及历史人物命运的身不由己。
这本书读下来有诸多启发之处:历史人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过去我们的教科书的评价过于“脸谱化”;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应当以今日之视角,而应当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历史是循序渐进的,社会政治制度的选择既要符合潮流又要符合现实;国际社会的丛林法则是极其残酷的。
历史人物并非“非黑即白”。本书写了很多人物,着墨较多者为洪秀全、李鸿章、袁世凯等。以李鸿章为例,目前世人评价多为负面,不少言辞激烈,其中多引“宰相合肥天下瘦”,“若不收回香港我就是李鸿章”等,指出其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为卖国行为。试问如此观点与当年五四“火烧赵家楼”有何异?晚清羸弱,通洋务的李鸿章只是一个收拾残局代签条约的人罢了,巴黎谈判失败,外交使节只是民国派出的代表罢了,怎能指望他们反转时局呢?
再以袁世凯为例,世人大多只知其签署“二十一条”、加冕皇帝,又怎知其在朝鲜治兵有功,屡错日本吞并朝鲜的阴谋;不流血和平将清朝向民国过渡,连孙中山都称民国总统“非袁不可”;在二十一条谈判之时,屡屡抗争,故意泄露原始条约引来国际压力迫使日本在最关键的几个条约上让步……诚然其称帝逆潮流而为铸成大错,然其也是有极大功绩的。我们的历史书或多或少都给人贴了标签,但实际上哪有什么圣人呢?只有集优点和缺点、集功与过为一身的人,都是有抱负但又束于自身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有太多历史人物需要我们重新发掘。
另外感觉当代教科书在评论晚晴民国的历史事件时,往往突出其历史局限性,其原因在于其使用了一百多年之后的视角。倘若回归历史之中,试问洋务运动不进步?公车上书不进步?任何人处于历史的迷雾之中,怎能完全看清未来的走向呢,即便是猜对也是有几分幸运罢了。洋务运动是一帮旧官僚为挽救时局的尝试,已经大大前进一步了,特别是在引进思想开启民智方面。公车上书,康梁带领数千文人试图推行君主立宪的改造,其后康梁虽流亡海外,又与革命派在报刊媒体上就中国未来的方向进行论战,引风气之先。某些历史事件、运动的收场,不能谓之失败,要多看其进步意义。对历史的评价也应回归于历史之中,试问当时之知识思想和选择怎能与后来今日相比呢?
本书中历史人物的个人命运,基本上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应当选择怎样的一个社会政治制度”?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最后选择了一个和传统帝制基本无异的制度,甚至更无体制架构、伦理纲常,短短十余年就在自相残杀中落下帷幕;晚晴汉臣们,想要保留原来的体制,中体西用,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发现政治制度不改,则振兴无望;康梁想要君主立宪各省自治。作者在本书还未言到的便是清朝解体后各地虎踞龙盘实际独立,国会尝试也屡屡碰壁,袁世凯和孙中山都认为应当进行中央集权和个人集权,只不过前者错误称帝,后者治党搞个人崇拜。总结下来,政治制度的选择总体是要符合历史大潮的,这个大潮便是从帝制到民治,但是具体使用什么制度,最后的经验和共识便是要符合自身实际,不应照搬照抄。回看当今世界,西方民主也绝非万能良药,还是要考虑各自的实际。
最后全书的另一观感就是,国家强盛是民族自立和展开外交的关键,晚晴时代的西方列强,除了美国一定程度上的孤立主义和门户开放政策,哪个不是加紧对中国进行掠夺?虽然有清朝李鸿章这样的能臣,试图以夷制夷,但是总体效果还是有限。回看历史,可知对外扩张是帝国主义的本质,早在1493年,教皇竟然画出子午分界线以平衡西葡利益;1884年,欧洲列强竟在柏林完成对非洲整个大陆的瓜分,即便是二战结束,他们又在在殖民地埋了多少雷呢?利益至上是国家的本质,即便是现在披上了文明的面纱,但总体上还是没有变化的。西方所谓的民主攻势,民主是第二位的,获得利益是第一位的。这次“中美贸易战”和HK事件,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