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皮娃娃兵》_精选读书笔记900字
不同的位置,不一样的真实
——重读《锌皮娃娃兵》
S.A.阿列克谢耶维奇说:“为什么我会产生写《锌皮娃娃兵》的愿望?为了表示抗议,抗议用男性的视角看待战争。我去了公墓,那里安葬着空降兵。将军们在致悼词,乐队在演奏……我发现,这些成年人都沆瀣一气,只有一个小姑娘的尖声细嗓冲出了其他声音的包围:‘爸爸,亲爱的爸爸!你答应我要回来的......’她妨碍了发言,被人从棺材前拉走,像拉走一条小狗。这时我明白了,站在坟墓前的这些人当中,只有这个女孩是个正常人。
1979年苏联对阿富汗的“援建”历时十年,期间派兵大约150万余,官方统计死亡人数5万多人,伤残无数。
这是一场披着援建外衣的侵略战争。苏联国内新闻报道部队在阿富汗建学校医院,送吃送喝,实际上当地人组成游击队对抗政府和苏军,早已战火弥漫硝烟四起。这个在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和《群山回唱》中都有提及,是阿富汗人在看这场战争。
这场战争征用的大都是20岁不到的娃娃兵,他们带着一腔热情去了阿富汗,却发现不是去援建,而是去侵略,去杀人,回国后极少数人成为了英雄,大部分人只能低调的活着,甚至收到了国内群众的指责。
S.A.阿列克西耶维奇使用了复调写作手法,多方位的收集了跟这场战争有关的人的诉说,从不同的角度力求最真实的还原当时的情景,希望人们能最大程度的去理解这些娃娃兵,希望再也不要有战争发生,希望永远和平。
这些被采访的人包括当时参站的士兵,班长,上尉,指挥员,空降兵,炮兵,工兵,护士,医生,他们的妈妈,妻子。
战争中阵亡的士兵们让人唏嘘,妈妈诉说更让人肝肠寸断。失去双腿,失去眼睛的士兵们活着回来已是万幸,没想到回来后的日子更艰难,不仅要克服行动的不便,还要承受生存的压力,甚至还有周围的人们的误解偏见,更残忍的是战争遗留下来的阴影和噩梦将一直伴随着他们。女兵们还要再额外加上一道沉重的道德枷锁。
真实让人心情沉重,压抑。
这是S.A想要完整的呈现给读者的战争。
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是幸福生活的前提,这也是S.A的愿望。
生长在和平强大的国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无比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