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_精选读书笔记700字
看隋唐从乱到治,开疆扩土,万邦来朝的过程,有两个感触:
一是经过四百年的吵吵闹闹分崩离析,儒释道终于和解成了一种新型的汉文明,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让中原大地形成了胡汉混血的新汉族,这在文化和种族上奠定了大唐盛世
二是我的本家隋炀帝,俨然是秦始皇和唐太宗的镜子,可是两面镜子对在一起就变成了哈哈镜,这里又要叠加上李世民对史实不合逻辑的掩盖。这位皇帝通过对夷狄的成功外交开启了西戎北狄的降伏,东夷南蛮的汉化,通过大运河的开凿奠定了大一统帝国的经济基础,这岂不就是大随的京九线吗。大随在制度上贡献更是值得大书特书,三省六部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是官僚体制的一次重大完善,对岗位,职责,官员能力,权力制约机制,宫与府的关系都做了明确定义。科举制度保证了底层的上升通道和上层的富不三代五世而斩,这在当时对中华帝国是多完美的设计。因此大随为大唐奠定了外交,经济和制度基础。可惜他太浮夸,可惜他觉得一万年太久不能汉文帝削藩等到孙子,像太宗伐高句丽一样等十年再求败,他等不及。
回头看大随是哪来的,北周关陇集团呀,所以往上追溯这还是拓跋宏的功劳,是宇文邕的功劳,是他们奠定了大唐的民族,文化,外交,经济和制度。这个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可以网络上的冉闵贡献大的多了。
最后分享一个我的地理小发现,大禹治水铸九鼎分九州,但其实从魏晋南北朝到藩镇割据,五代十国,中国往往还是被分成关西,关东,西蜀和江东四块,大山大海围起来的四块良田正好养活四个割据政权,那么不论哪里来的政权统一了全国,都要去讨好和整合其他三股势力,这也大概是炀帝客死在江都,太宗与兄弟不能相容的另一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