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巴黎烧了吗?》_精选读书笔记_2800字

《巴黎烧了吗?》_精选读书笔记2800字

有一本前些年出的书,叫《巴黎烧了吗?》。这书名很奇怪啊。巴黎烧了吗?这话谁问的?希特勒问的。

具体地说,是1944年8月,德国纳粹已经到了最后一刻,巴黎解放的那一天,希特勒问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巴黎烧了吗?”

这个情景你想得到哈。希特勒反正是破罐子破摔了,他觉得,日耳曼民族既然败了,这个世界也就没希望了。那就都毁了吧。巴黎守不住了,那就都炸了、都烧了吧。烧掉巴黎,让巴黎给他陪葬,这是希特勒这个失败者,这个时候唯一能想到的胜利方法了。人类后世会恨他,会骂他,但偏偏就是拿他无可奈何。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希特勒特意撤换了原来的驻巴黎德军司令,换上了肖尔铁茨将军。

看看肖尔铁茨将军在战争中的表现,你就知道希特勒为什么选中这个人了。

肖尔铁茨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毕业于以纪律严明著称的萨克森军官学校,表现突出。

1940年,他参加了进攻荷兰的战役,是冲进荷兰的第一个德国军官。当荷兰人拒绝投降时,他下令炮轰鹿特丹,毁掉了鹿特丹的市中心。1942年,在俄国塞瓦斯托波尔,他同样毫不留情地炮轰城市,城市里面全是平民,而且有大量的建筑,文物,他一点也不心疼。只不过这次他是强迫俄国战俘搬运大炮和炮弹的。他觉得这样很好玩。后来他这个人当了将军之后,他在战场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德军后撤以后做到寸草不留。他自己回忆说:“(我做的)就是掩护我军撤退,毁灭他们身后的城市”。

选了这样的人去巴黎当司令,希特勒当然有理由确信,巴黎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巴黎没有被烧。那奇怪了。这么一个既有服从命令的传统,又干惯了类似事情的人,为什么会不听希特勒的命令呢?是什么力量阻止了他呢?要知道他在巴黎他是一言九鼎的,是司令,没人能阻止得了他。

这就得从肖尔铁茨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说起了。那是1944年的6月,他是被希特勒亲自召见的。一年前,他曾经见过一次希特勒,那个时候,希特勒是那种极具感染力、自信心的一国统帅。而这一次再见到他,肖尔铁茨大吃一惊。现在的希特勒完全是一个面容憔悴、精神萎靡的老人,一只手还在不断抖动。说话的声音也是上气不接下气的。

就是这一刻,就是这几分钟,巴黎得以保全的神奇好运就出现的。为啥?因为肖尔铁茨对于希特勒的信心动摇了。这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得出来。他从德国家中启程去巴黎上任的时候,他夫人注意到,汽车出门没几分钟,勤务兵又返回庄园,拿走了一个大手提箱,其中装的是他的平民服装。这是在干啥?我们可以有两个判断。第一,他已经在做战争失败的准备了。第二,他没有和巴黎共存亡的决心。有扮成平民逃生的打算了。

你可能会说,希特勒真是多此一举,这时候就下令毁了巴黎不就行了吗?干嘛非要等到最后一刻?不行。因为巴黎的位置很独特。它不仅是法国的首都,在地理意义上、物理意义上也是法国中心,法国的铁路网、水运网都是以巴黎为中心的。所以,只要德国纳粹还惦记着反攻的可能性,巴黎就是运输物资的枢纽,所以,一定要等到最后一刻希特勒才能下决心毁掉巴黎。

不过,准备还是要做的。德军的工兵部队已经开始在巴黎市内的重要工厂、桥梁、通讯中心、市政设施等放置炸药,协和广场上,就埋设了好几卡车烈性炸药,命令一到,就可以毁掉巴黎。

看到德国人在干这个,法国人吓坏了。法国当时维希政权的巴黎市长赶忙来见肖尔铁茨,想要说服他不要毁了巴黎。肖尔铁茨板起脸说,延缓盟军进攻,是他的职责所在,为此他不惜在巴黎大肆破坏。巴黎市长听得目瞪口呆,情急之下,他做出了最后的努力,拉着肖尔铁茨来到阳台,指着巴黎的美景说:“不妨想象将来有一天战争结束了,你有机会作为游客有来到这里,再一次欣赏这些美丽的建筑物。”肖尔铁茨沉默了一会儿说:“你不愧是巴黎的杰出辩护士。”

其实这个辩护不是特别有力,真正有力的辩护来自另外一个人,肖尔铁茨和巴黎市长讲的话只能算就坡下驴。这个人是瑞典驻巴黎的领事。他来拜访肖尔铁茨,他最重要的话就一句:毁了巴黎,是历史永远不会宽恕的罪行。

如果是你,听到这个话什么感觉?你无法想象肖尔铁茨的内心活动。肖尔铁茨的身份是军人,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所以,他不管内心怎么纠结,觉得把巴黎这么美轮美奂的城市毁掉,好可惜,他仍然可能听希特勒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在服从命令,他不是独自一个人在承担这件事的责任。现在瑞典领事的一番话,突然戳开了一层窗户纸,烧不烧巴黎,这是他自己在做决定,要独自面对世界和历史的审判。他只要烧了巴黎,战后,他一定会因此被当众处死,而且骂名千载的。这句话算是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恐惧的种子。

当时,巴黎市内的法国抵抗组织已经发起零星的暴动。如果是过去,肖尔铁茨一定会下令部队严酷镇压。但是这个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不是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不管现在做什么,将来都要独自面对审判的。这么个杀人不眨眼的人,居然通过瑞典领事和抵抗组织实现了停火。你想想他的处境,在巴黎这个大城市里,虽然有好几万德军听他的指挥,但是实质上,他是完完全全、彻头彻尾的孤身一人。他要独自承担所有决策的责任。

到后来,肖尔铁茨干脆做出了一个决定。他找到瑞典领事,说我派你办一件事,给他签发了特别通行证,让他越过前线,秘密去和盟军联系,让盟军尽快挺进巴黎。在肖尔铁茨看来,巴黎丢了,他的责任也就结束了,他也就不用纠结了。

送走瑞典领事以后,肖尔铁茨就开始用各种方式拖延希特勒。借口是巴黎市内抵抗组织正在暴动,他需要尽快恢复秩序。希特勒担心他兵力不够,还四处调兵赶赴巴黎,但这时德国已经没多少兵力了,铁路网也被到处破坏。调往巴黎的德军,还没赶到,戴高乐率领的法国部队就冲入巴黎了。肖尔铁茨向盟军投降,做了俘虏。

今天我们讲这个故事,不是说肖尔铁茨如何迷途知返,也不是说巴黎市长和瑞典领事怎么循循善诱,更不是说人性深处总有善良。实际上,人性比我们想的要复杂得多。

我们是想讲,一念善意,是靠什么来维护的?

后来有个哲学家叫阿伦特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概念,叫“平庸之恶”。一个普通的、平庸的人,可以因为在庞大的组织中,犯下滔天大罪,还心安理得。比如纳粹集中营里屠杀犹太人的那些士兵。他们本来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平时可能杀只鸡都不敢,为啥在屠杀犹太人的时候能那么丧心病狂呢?阿伦特的解释是:因为他躲在组织后面,规避了个体的责任嘛。

反过来说,只要这个社会有一种机制,把责任从组织那里,从大机器那里转到他个人身上,人的良知和对保全自身的愿望,就可以发挥作用了。他们这个时候当然知道正确的行动是什么?肖尔铁茨为什么最后呈现了善良的一面?如果德国军队还在节节胜利的时候,他会不听希特勒的命令吗?能靠他自己的的良心发现和旁人的苦心劝说吗?当然不能。这只能靠他自己承担的罪责。

善良是靠什么维护的?靠每个人对自己负责。这就是我读《巴黎烧了吗?》这本书最大的心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