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_读书笔记_1700字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_读书笔记1700字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在陀氏整个创作生涯中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继承了《穷人》的贫穷和苦难主题,又开启了双线构建故事的长篇小说结构。我对陀氏长篇的阅读顺序和他的创作顺序基本是相反的,而阅读体验是渐趋平缓轻松的,我把自己放在客观的位置上仔细思考了一下,这种从汹涌到微澜的变化并非出于我对于陀氏风格的习惯,而恰恰证明从第一部长篇到死前的最后一部长篇,从1861年到1880年,这二十年间陀氏的思想和笔力都以肉眼可见的程度不断加深精进,这一点作为读者的感受实在太过明晰了,很难想象如果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之后陀氏能再多活一些年月写出下部作品,那会是多么令人叹为观止的巨著。

与陀氏后来的诸多长篇不同,《被》的中心人物是两个女性,娜塔莎和内莉这两个形象正是陀氏苦难意识的承载者,正是通过她们传达出“幸福不在舒适之中,幸福靠苦难来弥补和补偿。人不是为幸福而生的,人总是要依靠苦难来赢得自己的幸福”(《罪与罚》)。聪慧敏锐的娜塔莎明知瓦尔科夫斯基是损害自己父母、侮辱自己本人的仇敌,也明知意志软弱、多情薄幸、有着种种“劣根性”的阿辽沙就是仇故的儿子,就是自己被侮辱和损害的主要原因,但她却心甘情愿地抛弃父母为他欢喜为他忧愁,去做他的“奴隶”和“小狗”,做他的牺牲品。难道她在这一再受难和一再宽恕中不正是甘之如饴吗?她的幸福正是从宽恕与忍耐中获得,因而她原谅了自己悲剧的缔造者。内莉身上则是另一种对待苦难的方式,尽管她和娜塔莎都不可避免地“以刺激自己的创伤为乐”。在苦难和屈辱中成长起来的她对于周遭的世界充满了仇恨、蔑视和高傲的唾弃,她始终听从母亲的遗训:“要做一个穷人,不管什么人说什么话,你都不要听。别去求任何人,你就一个人过,做个穷人,去找活儿干,要是找不到活儿,就去讨饭,别去求他们。”于是她同母亲一样不断以倔强的忍受和高傲的蔑视来维护自身人格的尊严,表示对于残酷命运的反抗,她为了内心的那份自尊甚至在明知瓦尔科夫斯基是自己生父的情况下也拒不认他,情愿自己乞讨受苦,情愿受人践踏蹂躏也至死不原谅他,甚至为了刺痛他的心灵而请万尼亚去告诉瓦尔科夫斯基她和母亲的死讯,并且告诉他“我诅咒他”(其实瓦尔科夫斯基未必会被真正刺痛,但只要能给他任何一点良心上的报复都是好的)。而为什么说内莉也是“人要依靠苦难来赢得幸福”这一理念的承载者呢?因为正是这诸多的苦难让她在遇到真正的善良和爱的时候获得了莫大的解脱,因为万尼亚那不求任何回报的真诚的爱护,她敞开了自己全副武装充满戒备的心灵,羞怯而温柔地开始爱着;因为有着同样遭遇的伊赫梅涅夫老人,她永远地理解并宽恕了外公。陀氏在这部作品中已经展现出后来集中体现在《罪与罚》等诸多作品中的苦难意识:

只有在苦难中人才可能懂得爱和怜悯的意义与价值,才有可能消灭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骄傲。

还说几句阅读过程中的想法:1、天性善良、情感丰富但却意志软弱的人是最能伤人至深的,特别是在他还智商堪忧的情况下。2、软弱是人类共同的天敌,虽则也是人类的可爱之处,但我永远欣赏尽力克服软弱的人。3、内莉曾经问万尼亚为什么要让《穷人》里的小波克洛夫斯基患痨病而死,万尼亚回答她“那怎么办呢,势必要这样嘛”。我想陀氏安排内莉的死时或许也是这样想的,的确是“势必要这样”,在她死去时我感到自己和作家一样同时舒了一口气,陀氏很慈悲,把孩子们的死都描绘得极为动人而温暖,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获得无尽的爱和温存,伊柳沙如此,内莉也是如此。4、臧老师的译本挺好,但序言的无死角剧透真的要人命,我发誓再也不在读作品前手贱去读任何所谓“导读”,今后自己译书也不在序言中归纳故事梗概,硬要写的话只写译后记。此时不禁想引用荣如德先生在《白痴》译本序所说的:“倘若我在此条分缕析地重复《白痴》的内容,哪怕只是讲一个故事梗概,恐怕无异于干一桩煮鹤焚琴那样煞风景的蠢事,尤其对于初次接触此书的读者简直是一场灾难。”希望各位译家和编辑们都能如此尊重作者的良苦用心,关爱读者的阅读体验。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