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读通鉴论》_精选读书笔记_1100字

《读通鉴论》_精选读书笔记1100字

未济散人|《读通鉴论·卷一·秦始皇》
疫情肆虐之日,正是读书之时。每日闭门品读一卷船山先生的《读通鉴论》,居静养心,聊以自慰。
秦始皇一节开篇就封建制与郡县制孰优孰劣展开了论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渗透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这个话题是史学界长期研究的老话题,由封建制到郡县制的全面转向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历史三峡”,王夫之先生认为“害不如封建之滋多矣”,为阴阳二气推动理势互动而使然。但笔者认为本质上还是一种历史进步,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导致生产关系及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由此形成了一种历史大势,这个大势会导致旧制度的灭亡,并催生新的制度,虽然偶尔也会发生历史惯性,如路易波拿巴,但大势不会变,不会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虽圣人能违哉”。
封建制为一个中央弱地方强的半自治共同体,郡县制是一个中央强地方弱的大一统共同体,两者各有利弊。前者地方自主性较强,思想学术等较为自由,易于培养“贵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地方也可以起到对中央的制衡作用,但社会阶层较为固化,“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而天生之才也无择。”并且中央权威易受到挑战与威胁,发生地方性叛乱,或者“尊王攘夷”等现象。后者中央权威较强,由上自下政令较为畅通,动员能力较强,但权力难以受到制约,造成中央对地方的汲取能力过强,濡化能力过盛,意识形态禁锢,一旦突破了一定限度,便会加剧阶级斗争,造成王朝更迭、乾纲转换。王夫子认为,“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席诸侯之权,刺史牧督司方伯之任,虽有元德显功,而无所庇其不令之子孙。”郡县制可以重新调整社会阶级结构,畅通选拔机制,盘活官僚制度,优于封建制的世袭罔替,即“流官”之弊小于“世袭”之弊。不管是何种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终究是适应于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适应于封建王朝大一统统治的需要。
当然,王夫之是一位儒者,并无二致地崇尚三代及之前的原始民主制,“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萌生了君权限制说思想,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是一大进步。
王夫之通过孔鲋藏书的典故提出了他“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他反对庄子的“无为”和“散木”思想,提出“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易简以消天下之险阻,非圣人之徒,其孰与归?”渗透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入世有为思想与“知行合一”观。
王夫之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而莫甚与不知人”,列举了太甲辅佐商汤,周公和伊尹辅佐成王的例子,对比分析赵高和李斯辅佐胡亥,强调了用人之道在国家长治久安中的重要作用,“国祚之所以不倾者,无谀臣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