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_读书笔记1600字
没有玄幻,也不科幻,只是苦行僧闭关。
偏好西方灵修人群,此书会大受欢迎。
为什么闭关十二年?
日常生活各种杂事会不断打断修行者精神向内心之内深入的静思,所以,参悟佛法到一定程度,避世闭关是必然选择。有的人每年闭关三个月,有的如她闭关十二年或更久。
闭关十二年收获?
听起来平淡无奇,认清自己、看清事情真相。
佛教的道路就是觉醒之路,我们应该将自己唤醒。“我们必须清晰观察世间所有的事情,必须看见事情的真相,就像第一次看见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带任何杂念地观察并善待世间之事,我们所处的情况将自然而然地得到转化。
对于绝大多数沉迷于吃喝玩乐中苟且的人,修行者如外星人一样不可理喻,修炼出神奇法力例外。
丹津.巴默的成长历程
她出生在伦敦,从小就对东方人脸孔亲近,对东方文化感兴趣。她始终觉得自己生错了国家一样,她同时觉得生成女人也是错误的。
丹津·巴默很早就显露出深邃的思想与高度怀疑的心智,这种内在的本质跟随她一生。生长在基督教的国家里,但她对基督教没有兴趣。她十三岁时,曾经试着阅读《古兰经》。稍大一些,又转向了存在主义思想,开始简单地阅读萨特、齐泽克、加缪等哲学家的著作。
她在印度修行半生,安于清贫,如鱼得水。
十八岁时偶然读到一本佛经,她感觉作为佛教徒,已经好几个世纪了。她学习佛陀的四圣谛,四圣谛内容包括苦的真相(苦)、苦因的真相(集)、灭苦的真相(灭)、解脱之道的真相(道),是佛陀教义的基础。还学习修行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它们是修道的基础,也是佛陀为佛教生活所描绘的蓝图。丹津·巴默不假思索地全部接受这一切及自己是噶举派,她学习的大乘佛教被尊崇与主要的修习地点是在西藏。
十二年的洞穴是什么样生活?
信众们帮她围成院子,可种菜。洞穴安装了向内开的窗户,可通风,洞穴面朝南方,冬天时,整个洞穴都在阳光之中。屋内摆上了桌子,并铺上了花桌布,桌子下放了木盒,还有一个水桶。墙上悬挂各种不同显现的佛像。墙上正好有个凹洞,作为她放置宝贵经书的书架。一个传统的冥思座位,这是一个周边有二尺六寸宽的正方形木质结构,略高于地面,冥思者可以坐在上面,减少地面湿度的侵袭。每年有人运送煤油、糌粑、米、木豆、面粉、干蔬菜、奶油、烹饪油、盐、肥皂、牛奶粉、茶、糖、苹果,以及仪式用的糖、香等。她用压力锅煮制米、木豆、蔬菜。她说:“压力锅是我唯一的奢侈品。如果没有它,生活在这种高度,煮熟扁豆要花费几个小时。”除了这些微薄的食物,她自己烘烤酸面包和糌粑,唯一的饮料是普通茶加上奶粉。
书中也揭示,法喜超越了普通性欲快感带来的快乐,修行到某种程度视男女性事为低等快乐,使人祥和、平静、宽容、慈悲。她承认,如果没有法喜支持,不可能坚持十二年。
此书对我来说,是己知的重复。
中午翻阅《圣严法师开释人生》,信手翻到23章,下面二段话让我兴趣连连:
禅的意义就是要在定中产生无上智慧,再以这无上智慧来印证人生。“禅”是外不着相;“定”是内不动心。禅定就是将境与心统一起来,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之中的“三昧”就是指禅定,禅则止,定则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
禅坐并不等同于禅定,通往禅定的方法还有很多,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和调心都是修行的常见方法,并且以后三种更为重要。坐禅能将身、息、心的调节合而为一,保持正确的舒适的姿势,调整呼吸的节奏,放下心中一切妄念,将散乱的心集中为统一的心,“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
所以,欲求明心见性,最方便之门即传统文化,平易近人的大能太多,随便一个都可以仙人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