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_精选读书笔记1200字
今天拜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巨作《罪与罚》,整个作品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作者一生缠绕他的疾病:癫痫。在不断的抽搐和痉挛中体会到了哲学,宗教还有最终的救赎,作品画面感急剧晃动,歇斯底里的心理学描写和癫狂的灾难性剧情进展,特别是行凶杀人那一段,简直就像致死性的癫痫样,让人感到窒息。然后如果这本书只是剧情吸引人,那么它只不过是一本通俗犯罪作品而已,之所以为旷世之作还是在于它所描写的哲学与宗教思想。在这里我仅仅描写书给我意识带来的哲学冲击感,将它描绘于读书笔记。
(剧情及思想基础)全书的剧情其实很简单,关于行凶杀人自首救赎仅仅如此。而中心思想及矛盾点在于主人公的一个学术论文,这篇论文的大意为:【芸芸众生人为地分为“非凡的人”和“平凡的人”两类:一类是低级的人(平凡的人),也就是说,可以称之为仅仅是繁殖同类的材料;另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非平凡的人),也就是具有天赋和才干,能在自己所处的社会提出新见解的人。后一类人不仅能提出新见解,而且为了实现自己的新见解,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可以杀人。】
主人公以此思想并且狂热的迷恋拿破仑,为了实践这一理论,他挑选了一个放高利贷的穷凶极恶的老太婆作为实验对象,并且又被迫杀死了正好发现他杀人的老太婆的妹妹,他认为拿破仑战争之血百万尸骨,而这一切是正义,而“我”这次行凶只是成功路上杀死一只蝼蚁而已。然后行凶后,主角生活便堕入烦乱、焦躁和煎熬,黑暗之中。主角的灵魂反而在善与恶,生与死,罪与罚中痛苦煎熬,但最终思想在宗教中得到救赎。
(我的感受)从欧洲文艺复兴至《罪与罚》时的欧洲,在思想上主要是追求自由(追求个人发展、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社会政治方面的平等和作为等等),一切以寻求个性为主,打压一切扼杀个性的思想阻碍。这样的思想局面和历史框架里,孕育出了一个震古烁今的伟人拿破仑,他是人类史上最年轻的将军,一生戎马,战无不胜(俄法战争,滑铁卢,莱比锡会战),乌尔姆战役,土伦战役,远征埃及,意大利战争,还有写入军事教科书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三皇会战),最据有戏剧色彩的流放厄尔巴岛后重返法国再次横扫欧洲,最终死于圣赫勒拿岛,19世纪几乎所有的大文豪的巨作里都有涉及甚至专门写他的作品,我也在年轻时是狂热的拿破仑爱好者,然而拿破仑伟大军事贡献及政治贡献(推动了人类资本主义的进程,完善了民法)身后是什么:百万尸骨。会有人去为死去的亡灵寻求惩罚么?不会,那么何谓罪?何谓罚?
最终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主人公的行凶犯罪后心灵深处激烈的善恶交战、最终的投案自首,彻底否定了建立在西欧个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非凡的人”的哲学(空想社会主义,之后有尼采超人哲学),从而认为个体的思想进程不可能建立在完全私利,无视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而应该建立于真善美。
(心理学)整个作品心理描写为巅峰之作,陀思妥耶夫斯基为普鲁斯特所推崇,这也是我阅读的兴趣之一,在本巨作中可以看到《追忆似水年华》的朦胧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