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病室(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_读书笔记600字
人民生活的苦难,总是从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来。巴金善于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将一件事情娓娓道来,但文字处处都隐含了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与情感的深情流露。
在爷爷奶奶那一辈,总有像第二病床上那个老病人的影子,有病不肯医,图省钱,后来也是想省钱,没有找好医生这种情况。其实看到这部分内容,自己的内心也有十分强烈的共鸣。
我的爷爷奶奶出生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国家的根基尚且不稳,人民的生活也更不必说,那时的生活条件并不像如今这般滋润。
但正是因为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才形成了一种那个年代特有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对土地、粮食偏爱的情怀。
爷爷奶奶操劳了一生,将其一生也倾献给了土地。当物质条件逐渐充裕起来的时候,他们也并不想改变自己的想法,而他们对子女的期许也只不过是过年能回家常看看。
他们不想成为子女的累赘,也不愿接受子女每月的资助,所以每年只希望能够多点儿收成,将大米换成财富,这点儿小小的愿望呐,不知是老人家心里多大的宽慰。而这一笔小小的财富却成为了养老的基本生活来源。
子女们却往往不懂老人家们的心思,认为他们既然操劳了大半辈子,到晚年也应该享享福吧!谁都有老去的一天,等到自己真正老去的时候,大概才能够理解当年父母的那一番心意,哪一份心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