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傲慢与偏见(纯爱英文馆)》_精选读书笔记_5000字

《傲慢与偏见(纯爱英文馆)》_精选读书笔记5000字

以前看过一篇美国的论文,内容是一个文学系的男生讲述自己为什么选《傲慢与偏见》作为自己的课题。作者一开始也是秉着对这本书的各种怀疑,毕竟他承认作为男生,他更喜欢历史和战争题材的作品,但是在一次文学课里,导师推荐了《傲慢与偏见》。一个大老爷们,描写自己刚开始看这本书的各种吐槽,他很诚实的说,开始阅读这本书是异常的艰难,他受不了里面女孩们的家长里短,书里描述的各种琐碎的事,简直让他提不起任何读下去的兴趣,但为了完成自己的课题,他还是决定痛苦的坚持下去。慢慢的,他习惯了故事的节奏,越往后读,才发现了作者的细心之处和对人性的刻画,时代的背景,就连那些家庭里的人际关系的描写,让他最后承认爱上这部小说,并且称之为伟大的小说。

何以伟大和经典,我正想来说说我读她的感触。

这是一本一直被推崇的女性启蒙读物。而打动人心的好作品通常不是用那些华丽辞藻堆砌而成的,而是朴实的娓娓道来。在我小的时候读过的书里,《傲慢与偏见》、《小妇人》都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以至于多年以后我还会拿出来翻看。年纪小的时候看的是翻译了的版本,长大看的是英文原著。这个时候就会觉得懂一门语言的幸运,读作者的原语言加上自己的领悟是原汁原味的。而现在时隔10年再次读完这两本书,我的感触真的很深,她们甚至让我找到了那些存在在自己思想里还有价值观里的东西的源头,原来书本就是我的启蒙导师。当我再次翻开这两本同为探讨女性主题的著作时,我看到了许多我以前看不到的东西。关于这本书,最初的模糊记忆就是Elizabeth和Darcey爱情故事,但其实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一种人生的代表,他们的人生选择和轨迹其实都是必然,这必然里包含着社会,自身家庭,还有个人的成长。

当我还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女孩的时候看到的只是Darcy和Elizabeth的爱情主线。而为人妻后,看到的却是埋在整部作品里的各个人物的爱情和婚姻观。Elizabeth和Darcy始于傲慢与偏见,最后惺惺相惜的爱情,Collin那一对贴近现实的婚姻,姐姐Jane和Bingley的因缺乏勇气而走的情感弯路,妹妹Lydia不自爱而导致的和渣男草率的结合,还有让我印象最最最深刻的就是,Elizabeth她们五姐妹的父亲Bennet先生本身的失败的婚姻,其实一直贯穿在整个故事中。

Mr.Bennet一个对家里的事情不闻不问的男人,能生出这么多个女儿,只生不教,这点在三女儿Lydia没家教上最能体现。Mrs.Bennet一个传统的家庭妇女,总是操心女儿们婚嫁的大事,把嫁女儿看成一种买卖,谁说婚姻涉及面子问题是只有在我们中国才有的特色呢。Mrs. Bennet让我看到当一个女生成为妻子后变成了一个讨厌的女人的嘴脸。这也是一个女人最悲哀的地方,被生活蹂躏,被岁月蹉跎的不是逐渐老去的面貌,而是那颗越来越世俗丑陋的心。而说到Mr.Bennet和Mrs.Bennet的婚姻关系,也很有特点,正验证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不沟通,也看不到彼此之间的爱。这种婚姻状况在我周围的亲戚长辈中就有,两人之前一沟通就吵,永远达不到一个点,彼此最后变成了各过各的,越来越沉默的状态。

再说一下这个文章的第二女主Jane,Bennet家的大女儿,跟Elizabeth感情最好的姐姐。我不知道作者给人物命名的时候是抱着怎样的心情,给大女儿本书的第二女主角取了跟自己现实中一样的名。在我看来,Jane几乎就是那个年代近乎完美的女性代表,高颜值,通情达理,善良,温柔,包容。Jane的婚姻归宿其实是在情理之中的,我一直觉得凭着Jane的出众的美貌和通情达理的个性,就算不是找到这个Bingley也是另外一个富家公子哥。虽然在本书中,Jane差点跟Bingley错过,但是他们的误会跟和好也是相对顺利的。他们之间一直处于“郎有情,妾有意”,只要有人勇敢的迈出一步就不会拖这么久的时间。而恰恰Jane和Bingley是两个非常相似的人,含蓄,缺乏勇气和激情,于是让他们把这个感情压抑着,就算自己瞎想,也不愿意去证实,这种慢热的个性使得他们关系的和好和更进一步需要身边人的外力。与他们的一见钟情相反的是Elizabeth和Darcy,从刚开始带着傲慢与偏见的眼光审视对方到最后的相爱,经历了很多才逐步达到的,但是女主角Elizabeth的个性跟Jane不一样,她更加的坚定,直率,勇敢,并且身上有着那个年代的女子身上少有的不妥协,这才促使了她能勇敢的像自己不喜欢的人说不,做敢于表达自己的耿直girl。但我想作者自己本身还是羡慕Jane和Bingley一见钟情的爱情,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爱情从一开始就看对眼,顺利呢。我们总说如果一开始就是你,何必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和走了那么多的弯路。也许现实生活中的她是Elizabeth,遇见了她的Darcy却爱而不得,当她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把所有的美好的结局都给了她们两姐妹,也寄托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我觉得Jane就是她对自己的另外一个假象和设定,亦或是内心的另外一个渴望成为的自己。

关于Lydia和Mr.Wickham这一对。作为Bennet家的三女儿Lydia,一个原生家庭在她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也应验了那句老话有其母必有其女。最受宠最让母亲骄傲的老三儿!小小年纪就把自己活得跟荡妇一样,厚颜无耻。整本书里我最不喜欢的就是Lydia和她妈妈Mrs.Bennet,满脑子里要不是男人,要不是金钱,简直就是女人活成最难看且世俗的样子的代表。Mr.Wickham则只需要一句话就能概括“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当然这个角色的塑造也让这个故事更加的饱满。纵观一个女子的一生,从情窦初开到走向婚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男人们,没有人一开始知道自己的真命天子是谁,每个人都在追寻。人和人的交往中,第一印象很重要,很多人给你留下了第一眼的好印象,帅气绅士如Mr.Wickham,也有人第一眼就让你觉得傲慢而排斥如Mr.Darcy。于是你被Wickham这样人吸引,越发的想要了解他更多,并倾心于他。而爱情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相处久了,Wickham真面目也暴露出来了,小人的面孔,以怨报德的差人品。而跟Darcy不善于言表,却内心温暖深情,善良大度的形象做出了鲜明的对比。人,终究还是不能只是看表面。于是作者把Wickham和Darcy这一对比和Elizabeth内心变化的过程巧妙的安排在了一起。也让作为读者的我默默回顾了那些曾经喜欢过的男子们,那些当时觉得热烈喜欢的人,还有当时的自己都很好笑。喜欢上一个人很容易,但是要长久的喜欢下去真的难。颜值肯定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再美丽俊俏的容颜也会有如花般凋零的时候,所以我一直不太相信一见钟情能长久,相处两不厌肯定是有很多其他的因素。而Lydia和Wickham这对臭气相投的贱女渣男的组合确实是很有必要的,一个故事里不能总都是美好的甜腻的粉红泡泡,也总会有些膈眼睛的东西,而他们的出现不就是让我们去反思么。

再来讲一下Mr.Collins和Miss.Lucas这一对。第一次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应该只有10几岁,我甚至没有注意到这两个人物。Miss.Lucas就像一个透明的角色,而Mr.Collins则像一个小丑,他的出现也许只是为了证明这个世上是有这种平凡普通又自大的马屁精小男人,也为了突出Mr.Darcy的天生优秀与不凡,而电影的情节里更是对这一对描写的少之又少。时隔10几年我读起了英文原著,才从字里行间里看到了更多的Mr.Collins和Miss.Lucas的相识相爱和婚后的故事,其实也只是从Elizabeth的探访中所感受到的。但可以说Ms.Lucas反而成为了我心中一个鲜活的接地气的女子。就像文章反复提及的Lucas的样貌,家庭都很一般,以至于Elizabeth的妈妈Bennet太太,经常说自己家的女儿Jane和Elizabeth随便哪一个也比她漂亮不知多少倍。也因为如此,当Mrs.Bennet知道自己的二女儿Elizabeth拒绝了Collins的求婚,而后Lucas又和Collins成功订婚时,她简直快要气疯了。就是这样一个先天不带任何优势,年龄还有点大的剩女Lucas毫不犹豫的做了Elizabeth的接盘侠。由此引发了Elizabeth跟Lucas这对本来感情很好的闺蜜争执,也成为了文中精彩的一段思想碰撞。Ms.Lucas给出的解释合情合理,大致的意思是“我跟你是不能比的,我知道我自己是什么情况,27岁未嫁的老姑娘,长相很普通,也没有什么野心,家里情况一般,我只想找个老公跟他好好过生活,而眼前的Mr.Collins是一个很好的人选。他只是有一点自大,有一点笨舌,但是他人不坏,且有一份稳定不错的工作(牧师),我觉得他能给我我想要的生活。你应该祝福我的。”女主当然不会轻易的去接受这样的说辞,那爱呢?这是所有故事永恒的主题。但是谁说爱不能在婚后培养出来呢!我们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生活,婚后的幸福只是有爱就能解决一切么,有情饮水饱注定不现实,要不然本书的作者怎么没和她心爱的Darcy在一起呢,在现实生活中两个人在一起是要考虑多种因素的,性格,三观,甚至家人和旁人的眼光和支持。通过这段Elizabeth和Lucas的思想分歧,让我看到了Elizabeth的女主特定属性,永远不和现实社会妥协,自带反抗精神的光环,也因此她有了跟我们常人不一样的人生,也才会让故事有之后的发展。但这也同样让我看到了这个不起眼的女配角Lucas的可爱之处,认清生活的本来面貌,去走适合自己的道路。这一点我们在后来的Elizabeth去看婚后的Collins和Lucas的章节中可以看到。他们婚后的生活很平静很温馨,无论从Collins 夫妇所住的房屋花园的描述中,他们日常的生活,对话,Elizabeth带着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去感受了这对夫妻的日常。Lucas的平和,接地气,为人处事的不计较,让我觉得她真的很有智慧,在一些描写中,我能看到她配合着Collins去日常的跟Lady Catherine社交,然后迅速的投入到一个家庭中妻子的角色,看到丈夫可爱的一面,而丈夫也因此更加倾心,信任与爱她。在这样的发展下,本来特别讨厌Mr.Collins的我,都觉得他也没有那么的讨人厌了。我很佩服Lucas,一个女人的智慧在她的婚姻和生活里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有的人说,她太普通了,没有女主角的敢爱敢恨,甘心过这种皮肤的生活。但我们有几个人是Elizabeth,美貌智慧都与我们为友?我们需要的就是像Lucas这样“就算生活在泥泞里,也要把日子过成诗”,在我看来Lucas就是这样的一种代表我们普通女生的英雄主义,没有天生的美貌,甚至可以说先天的很多地方都比不上别人,但我们还是会脚踏实地的去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路。不会切实际的去梦想嫁豪门,一夜暴富,选择适合自己的,为之付出努力,去经营生活,把老天给我们的东西和经历都化作了智慧,不会迷失。数年后再次阅读,我觉得这是作者给我们埋下的小彩蛋。

我愿为你变成更好的人,这是我在这一遍读Elizabeth和Darcy的爱情的感触。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两种不同的人,无论是性格,家庭背景都很不一样,Darcy的沉默寡言,Elizabeth的敢于表达自己,他们一个傲慢,一个秉着偏见。但读到后面才看到,两人性格上和生活上甚至是物质上的互补,其实恰恰是吸引两人走到一起的原因。Elizabeth的耿直和勇敢是我从一开始接触到这个故事就特别喜欢的。如果Elizabeth是Jane的话,那就不会有这个故事了,如果她是Jane她也许会很包容,很通情达理,不会有“偏见”。Jane的这种老好人形象,在Bingley妹妹给小鞋穿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Elizabeth一早就提醒说Bingley妹妹可不是个善辈,但是Jane的圣母属性并没有把这件事当真。所以Elizabeth的敢爱敢恨真的是自带女主属性的。如果不是,哪有后面这么多思想的碰撞呢!而像Darcy这样的男人,就算是现在,一提到傲慢与偏见里的Darcy就会浮现一个经典英国绅士的形象。虽然他表面上有点冷酷和傲娇,但其实内心是热情的,这点从他对Elizabeth的爱就可以看出,默默为她和她的家人做了那么多事。最难能可贵的是,当女主把对他的不满发泄出来的时候,他是理智和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和批评的,尤其像Darcy这么好条件的贵族家的少爷,也许在Elizabeth第一次批评他,拒绝他的求婚时,他可能就转头就走,去追求另外的女生了。但他却开始审视自己,开始细细回想Elizabeth的话,正视自己的不足和改变自己。最经典的莫过于当Elizabeth拒绝了他的求婚之后,那封他写给她的信,信里无限真诚,他把自己完全的打开,把自己的成长,跟Wickham之间的事,全部都娓娓道来,并没有为自己的傲慢做辩解,不去说别人的坏话,而是开始省事自己。而在后面的情节里,我们看到了Darcy的改变,他更加的亲和,对Elizabeth的爱还是那样的坚定。当Elizabeth去Pemberly庄园做客,再次与Darcy相遇时,此时的Darcy变得更加温柔和更加的会考虑对方的感受。这都是我儿时没看到的地方,Darcy真正有魅力的不是他英俊帅气的外表,不是他有钱多金的贵族身份,也不是他壮观的Pemberly庄园,而是他强大的内心,他的睿智,他的纯良,他的谦逊和他对女主的那片坚定的感情。

2019年3月24日周日早晨于堪培拉将这篇拖欠了很久的读书小记写下,有一种短暂告别的不舍。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