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_读书笔记_1500字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_读书笔记1500字

三国戏曲种类587种,每年相关游戏发行上千种,相关电视剧、电影、动漫、歌曲以及其他文化产品随着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如雨后春笋,触目所及,遍地皆是。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等种种典故,街头巷尾,庙堂厅厂几乎无所不知,无论稚子老汉都能说上几句。说三国,是国民最熟知的时代绝对不为过,而这一切都源于《三国演义》。

先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对于三国时代的推广和普及自然功不可没,但罗贯中对于三国历史人物的篡改,态度明显的褒贬让这段历史始终蒙盖着一层薄纱,隐隐约约,模模糊糊。这其实不能怨罗贯中,因为他写的是小说,但很多读者却偏偏把它当成了正史。《三国演义》带给国人最重要的其实不是让你多么了解这段历史,而是一个来源于每个人心底的“治世梦”,仁慈明智的皇帝,清正廉洁的官吏,路见不平的侠客,相比于正真的历史,这重要吗?很重要。

梦是什么,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是对现实百思而不得的渴望,是催人奋进的动力,是勇往直前的源泉,是感到坚持就会幸福的东西,甚至是一种信仰。这也正是文学的价值,真假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带给我们什么。

我们再来看真正的三国。

政治军事斗争说到底还是阶级的斗争,从西周分封天下贵族阶级崛起,秦分郡县打压贵族,西汉分封郡县两制并立直到汉武帝“推恩令”的推行,贵族开始走下坡路,到东汉后起朝政由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握,贵族已经缺乏斗争的能力了,新出现的是与外戚、宦官并立的士家大族,所以当宦官和外戚两败俱伤的时候,天下擎旗的就必然是士族领袖号称“四世三公”的袁绍,他代表的阶级在当时最有声望,也最得人心。纵观整个三国时期,其实是士族从文人集团到军阀的蜕变过程,所以在之后两晋时期世家大族集声望、人心、军事、政治于一体,多个家族拥有了贯通朝代起始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也就不足为怪了。

汉朝尊儒,而儒家又推崇名分理教,寒族所能依靠的就只有“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家,所以“依法治国”是寒族的梦想,却不是世家大族的希望,依法治国治的不是屡遭践踏的平民老百姓,治的是肆意妄为的高官显贵、乡士豪绅,损害的是他们的既得利益,所以贵族和士族肯定是不高兴的,所以历朝历代的改革总会受到世家大族的百般阻挠。

三国,恰恰是寒族在士族门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次试探性的政治斗争路线。

曹魏分颍川系、关中系;刘蜀有荆州系、东州系、益州系;孙吴有淮泗将领、流亡北士、江东谋士,看似眼花缭乱的派系其实都代表的是士族,有意思的是三个国家的首领却都出身寒族,所以要想自己的国家能稳定发展下去,他们都不能让士族过于强大。

曹操代表的是寒族法家,采取的方法是打压,即通过“唯才是举”来提升寒族的地位,也通过“依法治国”来限制士族的权利。曹操死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证明了士族是打不死的,曹操在利用士族,士族也在利用曹操。

刘备诸葛亮也实行的是法家政策,甚至比曹魏更严厉,面对士族则敬而远之,其实不利用比打压更可怕,越来越远离政治中心的恐慌让士族对蜀汉政权的不满与日俱增,所以蜀国是最先亡的。

孙吴则很聪明,与士族合作,甚至过渡很大一部分权利给士族,所以东吴最乱却最后灭亡。这足可见士族在三国时期的作用。

所以真正的三国,前期是代表士族的袁绍和代表寒族的曹操的对垒,后期是魏蜀吴三国的权利斗争,军事对抗当然是必须的,但政治探索也从未停止。

其实三国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让它成为什么样的,这其中体现的并不仅仅是人格追求和人生信仰。在中华上下五千年滚滚长河中,本来三国这段小插曲并不引人注目,但能受到今日如此青睐,我们最终还是要向“三国”致敬,向《三国演义》致敬。

何时忘却三国,终难忘三国。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