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鼠疫》_精选读书笔记_1700字

《鼠疫》_精选读书笔记1700字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场呼啸而过的鼠疫席卷了阿尔及利亚海滨城市奥兰,你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尸堆腐烂在街头,全城有目共睹,眼看着垂死者在广场上紧紧揪住活人不放,那种举动混杂着合乎情理的仇恨和愚昧透顶的希望。” 这些鼠疫肆虐中令人心悸的文字,并没有在文中频繁出现,因为大批生命的逝去最后已成为常态。
奥兰,一座几十万居民的城市,本来正常生活,各自忙碌,互不相干,却突然闹起鼠疫,全城封闭,一切就全变了。个人命运已不复存在,一段属于全城人民的集体历史被得以充分演绎。
合上书本,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本书并没有用特殊的写作手法,几乎通篇都采用平铺直叙的描述,站在一位记录者的角度客观公正地对整个事件进行了还原。本该跌宕起伏的剧情,却被一个个普通小人物的出现串联起来,书中并没有如预期般地出现对英雄的大力讴歌,你更多看到的是人们对鼠疫的觉醒与抗争,对生命的悲悯之心。
这部小说的所有人物,包括表现突出的里厄大夫和塔鲁等,无不是群体中的普通一分子,哪个也没有被塑造成为高大的英雄形象,这颠覆了乱世出英雄的传统,也颠覆了所谓“英雄”的概念。
清醒的,继而反抗的知识分子塔鲁,宗教人士帕纳卢神父,“微不足道,只有那么一点善良之心”的格朗,包括作者的代言人里厄大夫,他们都如此平凡而普通,却又深入人心。
“最终,无能为力的泪水模糊了眼睛,里厄未能看见塔鲁猛然转向墙壁,随着一声低沉的哀叹便咽了气,就好像他体内的一根主弦断了。”塔鲁就这样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这是书中对于塔鲁离世时寥寥数笔的描写,没有如我们所想对这位英雄着力赞美与讴歌,他就像一朵浪花转瞬即逝,也许很快,他就会被人们遗忘。
我读到了这样的一段文字:过分抬高义举,最终会间接地大力颂扬罪恶。因为,这会让人猜想,义举十分罕见,才显得如此可贵,而邪恶与冷漠则是人的行为更常见的动力。世间的罪恶,几乎总是来自愚昧无知,善意如不明智,就可能跟邪恶造成同样的损害。人性中善的成分还是多于恶的成分,但事实上,问题并不在这里。人无知只有程度之分,这就是所谓的美德与恶行了。最可恨的恶行就是愚昧无知的行为,自以为无所不知,因而自赋权力杀人。
这令我想起了公元1600年,布鲁诺被罗马教皇烧死在鲜花广场,临刑前,布鲁诺的学生悲痛地说“一个没有英雄的国家是可悲的!”布鲁诺却坚定地回答:“不,一个需要英雄的国家,才是可悲的。”
我想,也许正是这些文字阐明了作者本人的态度和为何会以这样的手法来写作的初衷吧,这也赋予了这部纪事体小说应有的特点,即叙述过程怀着真情实感,也就是说,不以一场演出的那种恶劣手法,既不恶意地大张挞伐,也不极尽夸饰之能事。
不用大词阐述宏旨,这是加缪的创作特点。因为他相信,真正信仰的前提是大爱。唯有大爱,才能超越信仰的分歧,在大灾大难中,表现出理解和宽容。
我不由联想到我们目前身处的困境,2020年春节,将会被载入史册,我们也正在苦苦对抗着一场席卷全国乃至波及世界的疫情。从事件初露端倪至今日的高峰值爆发,从人们最初的不以为意到现在的惊恐不安,历史总是在重演,新冠已经进入了封城与全力救援阶段,人性也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鼠疫从来就不会真正的消亡,它们只是躲在你不可知的角落蛰伏着,随时准备对人类发起攻击,我们该如何在一次又一次以生命为代价的瘟疫中汲取教训,让生命的伤亡降至最低?
就《鼠疫》来说,也许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它所具有的哲理深度。清晰明确的历史意识,固然有其社会进步的借鉴价值,而在一部文学作品中,隽永的哲理更有其持久的人文启迪意义,《鼠疫》就具有这种双重的力量。
历史在重演,而我们却不能因为被疫情再次击中而变得束手无策或是冰冷麻木,唯有全员觉醒不屈不挠地奋起抗争,才是最后摆脱瘟疫最好的武器。
文章最后,哮喘病老人的一句话耐人寻味:“说到底,鼠疫究竟是什么呢?鼠疫就是生活,不过如此。”
而我想说:“生活啊,常常让人无言以对,不是我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我!”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