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水位》_读书笔记900字
以前看过刘瑜的《送我一颗子弹》,现在只记住了那句“一个人要像一只队伍”,感觉金句不断。《观念的水位》讲了一些看起来好像更深,更有意义的话题,虽然我觉得这应该是不用大辩特辩的话题,套用梁文道的标题,应该是一类《常识》。有几个片段印象很深,挑出来聊一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词包括大海、高速公路、远足旅行……大海是一种皮质沙发,当你累了,你可以说,我要坐在大海上休息。高速公路是一阵强烈的风。远足旅行则是一种坚硬的材料……”这是电影《狗牙》的开场白。
不应该用惯性思考的。语言可以被重组,表达下掩藏着立场,阴谋论提供最简单的答案来解释复杂的情况,你甚至不用了解故事大纲,就可以清晰地明白谁是“坏人”,谁是“好人”,要团结谁,又打倒谁。如果你每天都看到好天气,你会不会怀疑外面永远都是好天气?还是你只能看到好天气?思维的闪光就在于怀疑。成为自己的神就要走出惯性思维的牢笼,推开门,看看到底是不是好天气。
也要慢一点行动。当人海推着你向前时,慢一点走,或者不走。问问自己为什么走,去哪,在心中设问。当能真正看清世界时,人才会活的像住在自己家里,而不是去哪儿都是借住。
由于是专栏,刘瑜的写作并没有像写论文一样结构严密。她在讲专制者也是受害者时,说溥仪如果晚生一百年应该是大街上一个穿耐克鞋听ipod的孩子。但他更可能是留在大山里一年见一次父母的孩子。她讲在英国听到咖啡馆里的年轻人在谈论反恐战争和穆斯林移民的问题,来对比国内的年轻人们的精神空虚。想来高校里也不乏这样的讨论,擦身而过的人脑海里可能正在撰写大纲。如果观察到的就是客观存在的,那为何还要学习定量分析,用数据说话?不用为了写文章讲道理非去设置对比。当然语言表达不能掩盖观点。但通读过程中总有一种感觉:虽然她讲的理性,但偶尔讲地很偏颇。当然我并不讨厌这一点,写作本来就是思维的自然流露。
之前看泰勒考恩在交大的演讲稿,他说中国拥有强大的执行力,可以快速推动经济科技环境各方面的发展。现在我经常想,脱轨的列车同样可怕。我们被告知正奔驰在希望的田野上,可希望的前方有什么,奇迹背后牺牲了什么,黑夜里曾闪烁着什么,旷野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