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传播学十二讲》_精选读书笔记_1500字

《传播学十二讲》_精选读书笔记1500字

闲来无事(并不)又翻开了本科背过无数次的传播学理论知识,都说学校里学的很多知识都还给老师了,但回头看好几年前学过的书本知识倒还是有很熟悉的感觉。

用微信读书几百页的内容讲了传播学十二讲,自然不能算得上很透彻,但作为传播学科普读物是够的

前三章的内容就很“学术”,从人类传播的起源讲到传播的基因,继而讲了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和符号的意义,人类生活中的传播经常词不达意或鸡同鸭讲也许有很大一部分愿意是因为人们对不同事物的意义感知不同,编码和解码用的是两套系统,互相理解听起来就玄乎又玄。

第四章开始讲到人际传播,这是我最喜欢也最不解的部分,要不是再读这本书,我都忘记了传播学上会把内省等心理活动叫做人内传播。人内传播很容易逻辑自恰,但人是社交动物,还是要在跟别人的交流当中获得“共鸣”才能不断确认自己的存在和意义。人们为了协作、也为了自我认知,还是会偶尔为人际传播里的互相理解而着迷。“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一团烟”。

第五章的大众传播相对就有点“多而不精”的感觉,从媒介到发展过程再到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知沟理论等,面面俱到但又似乎不够生动。

我经常会说,你看到的世界其实是被(大众媒体或其他人)选择过的世界,细想一下,其实这就是在说培养理论。“知沟理论”则是在自己看到的越来越多种人的生活方式当中明白,“阶层”不同,自然会在教育资源甚至家教习惯等方面有不同,对信息处理能力也相应不同,但知沟可能不见得会越来越大,毕竟互联网科技让普惠成为可能,所有人都有选择自己最想要的方式来生活的机会。

第六章是麦克卢汉的主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些观点过百年也经常被人指摘,但依然有道理。打电话就感觉比发微信重要性更高,能用电子技术看到千里之外的风景也是人生体验的一部分。

冷热媒介的部分倒是读出了新东西,文章有讲一个实验,一样的内容,文字表达和画面传达之后,是文字沟通让人们更有记忆点,貌似原因是文字是人们参与度高的冷媒介,只用文字传输信息的时候,人们会主动调动更多感官参与,但电影则是热媒介,清晰度高且信息明确,人们自身的感官参与度较低,反而记住的信息更少。媒介发挥多大作用、正面还是负面作用,还是取决于人如何使用。

第七讲媒介控制略过,政治控制或者自我阉割式审查实在不是什么有趣的东西

第八讲乌合之众不如去看勒庞的《乌合之众》

第九章的传播效果有点勾起回忆,效果表现在三个层面:信息作用于人们体现在三层:认知、价值观、行动,所以,传播效果最好的还是有行动改变,这也是为什么媒体营销都要看购买转化,内容做得好不好,要看订单多不多。但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实在是多,信源可信度及动机、传播技巧(一面之词还是两面之词、以情动人还是以理服人等等);

这一章讲到认知不协调,随着人们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总是会出现认知不协调的时候,认知不协调一般情况下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改变态度,二是调整认知,但态度改变往往是最难的,所以,人们总是在不断的打脸和三观崩塌重建中成(xue)长(guai)。

第十章的内容是关于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流派等介绍,库里的“镜中我”比较有意思,就像山本耀司说的“人要在不断的反弹当中才能认清自己”,李普曼的“刻板成见”是我觉得大多数人很多时候都会犯的错误,只能说,标签无好坏,看你够不够谦卑开放。

第十一章是关于博客的理论介绍,是我读过的比较有体系的博客研究文章了,但也还是相对比较浅吧,没什么记忆点

第十二章是讲了“微”,各种微传播的力量等,微博、微信的信息传播市场营销等,不过相对数据和例证都比较旧,也不是很有趣

整体而言,当做传播学入门级读物还行吧,但不适于系统学习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