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美湿地:黄河故道湿地摄影作品集》_精选读书笔记1000字
黄河,母亲河。
中华文明的摇篮,既养育了亿万中华儿女,又带来了沉重的水患灾害。自古水患不断,治理水患一直是中央政府的重中之重,可谓变三千世事,不疑兹意。
据历史数据统计,从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改道26次,重大改道7次,给生活在黄河周边的区域带来了重大危害。
第一次重大改道发生于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黄河在黎阳宿胥口(今河南滑县西南)决徙,主流由北流改向偏东北流,经今濮阳、大名、冠县、临清、平原、沧州等地于黄骅入海。
第二次重大改道发生在王莽建立新朝三年,也就是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今河南濮阳西北)决口,肆虐汴渠、济水间长达近六十载。到东汉明帝时期,也就是公元69年(永平十二年),当时中央政府决定治理黄河,由王景负责,主要采用修建黄河堤防和泄洪水闸的思路对黄河进行治理,工程开始后,先后动用了几十万劳工,工期一年左右,对自河南荥阳至黄河入海口的黄河地段进行了整修, 王景治理黄河之后到唐朝末年的800多年,黄河一直处于相对安流的状态,1000多年内没有发生大型改道。
第三次重大改道:公元1048年,也就是宋仁宗庆历八年,黄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西南)商胡埽决口,改道北流,在今天津东南入海。
第四次重大改道:北宋末期,金朝南下,中央政府南迁,为抵抗金朝的攻势,公元1128年,宋军在李固陵决河,以水为兵,而黄河在决口后则南下往豫东北、鲁西南,经由泗水进入淮河,经淮河入海。
第五次重大改道:宋朝南迁后,黄河处于金朝治下,在此期间,黄河没有进行过大的治理,到公元1194年,黄河在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决口,河入巨野,郓城间分支,从此黄河北由利津入海,南“由泗入淮”。
第六次重大改道:到康熙年间,黄河威胁又日渐大增,康熙启用靳辅治黄,取得较好的成效。但到了1855年,经过一段淤积,地方又是战乱不休,中央政府掌控力逐渐衰弱,黄河则再次在兰阳铜瓦厢决口,穿过寿张县张秋镇过运河入渤海。到光绪元年才全线筑堤,次年造成,今下游河道基本形成。
第七次重大改道:1938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华,当时中央在黄河沿袭节节败退,蒋政府无法,则再次以水为兵,在花园口决堤以挡日军,此次人为决口使得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渤海。
吾辈小民,愿母亲河造福万方,福泽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