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_精选读书笔记_2300字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_精选读书笔记2300字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弘一法师

李叔同(18801023—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 没有欲念心才安宁

“世间烦恼都是由念而生,放下欲念是一种内心境界。若放不下便饱受烦恼折磨,放得下内心才能坦然宁静。”

◆ 平和由心而生 平和是一种心态,拥有这种心态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气度。修一份平和之心,内心才能多一份淡雅之情。

◆ 不是生活太艰难,是你脚步不从容

内心一旦失衡,心底的宁静就会在瞬间失去,人们就再也找不到心灵的归宿。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劫难,我们也许觉得自己太过渺小而无法改变现实,既然无法改变,那就从容些吧,从容至少还能让人保留内心的安宁与简单,不至于让心随劫难而流浪。

◆ 与人为善,要留一颗清净心

如果我们所做的善事中包含着执著、妄想,那就不是真正的行善,我们必须要无私地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无欲无求,有一颗清净心,这种善才是人性中最光辉的善,才是人们在灵魂深处做出的最质朴最真实的选择

◆ 打败你的是内心的浮躁

当我们经历人生磨难的时候,不要以为自己一直在孤军奋战,事实上当我们静下心来回头看时,就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人一直都在旁边陪着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坚强。如果你败了,不是败给困难,不是未曾获得帮助,而是败给了你心中的浮躁。

◆ 有内涵方能泯然一笑

泯然一笑,以一颗轻松自在心从容面对一切,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需要涵养与智慧,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 做真实的自己最安心

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 拒绝诱惑常惜福

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 在持戒与自尊中修一份定慧

人们对自己的行为都有一个界定,在内心深处也都有着自己不可跨越的界限,这就是我们平常人的持戒和自尊。只有在持戒和尊重中我们才能修得一份定慧。

◆ 菩提之心是一种灵悟

(一)大智心:不著我相。此心虽非凡所能发,亦应随分观察。(二)大愿心:广修善行。(三)大悲心:救众生苦。又发菩提心者,须发以下所记之四弘誓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皆能成无上之佛道。

◆ 静心思考才能得智慧

智慧来源于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自省。只有沉下心性,懂得思考才能有更快的提升。

◆ 懂得反省自己才能沉淀心性

人只有反观自己才能沉淀心性、获得内心的宁静

◆ 越炫耀离你想要的越远

弘一法师曾提到翠严禅师韬光养晦的过人智慧: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

◆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 放下虚妄修自身

弘一法师劝诫世人要重视自身的修行:“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不明白活着的真正价值,追逐世俗的金钱、爱情和名誉,心灵被蒙蔽,失去了自我。事实上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奉献,来源于施舍,来源于付出。

◆ 像水一样至柔克刚

为人处世之道就是不要刻意地去强求,去改变任何人或者物,正所谓“遇事强求,徒伤感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要顺其自然,不抱怨、不躁进、不强求、不悲观、不慌乱、不忘形。这是一种大觉悟,只有心性旷达才能以柔克刚,以智胜勇,人生才能顺畅圆满。

◆ 先区分善恶,再决定进退

做人就是如此,只要你有心迹存在,无论隐藏得多深,最终还是会被人探察到,所以要不想被别人探察到心迹,就要做到心无外物。

◆ 不慕他佛,塑造自身

大多数人喜欢以别人为参照物来检验自己的成果如何,其实我们自己才是衡量成就的标尺。无论谁走在你前面,或者你走在谁前面,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静下来问问自己,我距离自己心中的目标还有多远。

◆ 开悟心智世事洞明

“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成道的因缘,不在所学的多少,而在于受用行持。

◆ 行为随心而动

如果一个人只知道醉心于功利,便会被名缰利锁缚住;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别人的褒贬毁誉,必会患得患失。贪欲、争名夺利,哪一个不是伴随着烦恼、焦虑、嫉妒和猜疑?遇到问题,重要的是自我解脱,而不是求人解脱。

◆ 笑容总在杂念顿起时消失

意动则心动,念由心生,心念平和才能智慧过人。假如为外物所扰,笑容就会在你杂念顿起的时候离你远去。

“端坐正思惟”这句话不能看呆,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讲“坐禅”并不是打坐,坐是不动,心不动叫坐,对五欲六尘不动心谓之坐。禅是不著相,外不著相日禅,内不动心日坐。

◆ 别忽视纯真自然之心

释迦牟尼对弟子们说:“你们现在明白了吧,那四个老婆其实就是你们自己。第一个老婆是肉体,肉体最终是会与你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金钱,很多人一辈子都在为它奔忙,可是到头来却无法带走它;第三个老婆是自己的妻子,虽然生前可以同甘共苦,但是死后还是会分开;第四个老婆是指人的天性,你可以忽视它,但是它却始终对你不离不弃,无论你处于何种境界,它都不会背叛你。”天性永远与你相随,所以人要保持自己的天性。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