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笔记》_精选读书笔记2600字
王阳明心学笔记
韩博
35个笔记
◆ 第一章 阳明心学之存善去恶
>> 外界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心的存在。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王阳明提出了在面对人生中的诸多不利因素时,与其让自己受其左右而变得痛苦不堪,倒不如保持心之不动,以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去应对,从而将自己的内心修炼强大,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为人生创造一分悠然自得。
>> 很多人之所以总感到很累,最主要的原因是心累。导致心累的原因,如王阳明所说:“没有开动大脑,便已心动。
>> 王阳明经常以一句“勿忘勿助”告诫这些弟子。“勿忘勿助”,是指在修练气功中,对于体内功夫的变化不可太着意,有感觉时自然体会,无感觉时不去强求。王阳明用这句警言也是在说明“欲速则不达”这样一个道理。他要求弟子做学问切不可犯揠苗助长的错误
◆ 第二节 修身养性,心随意动
>> 王阳明看来,一个人只有摒弃心中的独占之欲、嫉妒猜疑之火,抛开贪婪的心,方能更好地修身养性。
>> 王阳明主要想强调修身养性最重要的是要有善根,只有在善根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随性生活,事事都能以顺其自然之态应对。
>> 王阳明的两次落榜,是他有生以来经历的两次重大挫折。但这两次挫折让他领悟到,修身养性最重要的是要具有顺应自然的心态,不断加强自己内心的修炼。在他看来,顺应自然才是一个人最好的生存方式。一个过于看重外界事物与环境的人,往往会被烦恼所困,永远都不可能获得超然的心态,更不可能摆脱烦恼的牵绊
>> 在天地之间的万物中,就拿花与草来说,它们原本便是处于平等的位置,它们之间哪里有好与坏的区别?只有当人们的意愿不同时,即所站的角度不同,才会有不同的结论。就像一个喜欢花的人,便会认为草是微不足道、不起眼的,甚至认为草的存在影响了花的美丽,认为草是坏的;相反,若是人们希望得到一片绿茵的话,就会认为草是好的,认为花只是暂时的,是不好的。如此不同的结论,正是由于人们内心的好恶造成的,因此,从根本上便会错了意。既然如此,是不是就不存在善与恶的区别了?其实,无善无恶乃理的宁静,而既有善又有恶则是心的异动,只有对于外界的事物保持不动心,便没有善与恶,这样才能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
>> 在对待世事时,附加自己一分主观好恶,便会给自己的身心增加一分负担。只有放弃自己的主观好恶,才能从容地应对每一件事物,而不至于增加自身的烦恼。
>> 王阳明说: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你是如何想的,也只有你自己知道。“只有自己知道”就是独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在独知的地方下功夫,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
>> 保持务实本性
>> 一旦务实的心出现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那样的情况时,哪里还有好名的工夫?”
>> 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时,唯有保持豁达与乐观的心态,才能令自己的身心达到阴阳平衡,进而获得健康的身体,而心灵也会得到修炼。
◆ 第三节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 王阳明继续说道:“今后切不要再去议论他人的对与错、过与失,一旦产生想要责备他人的念头时,就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才行。”
>> 老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一句: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追求一种自然而然的心态,不妄为。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每一人都长期处于欲求不满、目标不能实现的纠结中,这就需要时时调整心态。老子肯定追求目标,但同时强调行动不要刻意做作,心态要自然,学会主动放弃不可能改变的事物。心学中权变的智慧正来源于此。
>>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胜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比如,他对仕途偃蹇感到郁闷时,马上又说:“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 不要被自己一时的情绪所左右,偏激永远是因为你看得还不够多。
◆ 第四节 保持本心,至诚为人
>> 要多与优秀的人交往,如此能帮自己提升得更快。
◆ 第二章 阳明心学之致良知
>> 良知四句教
>>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传习录》
这四句话就是王阳明的闻名天下的四句教。第一句是说,心的本体没有善恶之分;第二句是说,当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说明主观意识有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意动;第三句是说,能分辨善恶就是良知;第四句是说,做善事去除恶念是对人行为的纠正。
>> “常怀空杯心态,才能容得下更多知识”
◆ 第六节 苦中作乐,失意不失志
>> 常言道:“自古英雄多磨难。”人生在世,只有让自己的心灵经得起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才能不断地成长,成就自己的志向。在磨难与挫折面前,如果能够像王阳明那样,失意不失志,躬行圣人之道,那么人世间的任何磨难都不再那么可怕,都是可以战胜的。
◆ 第三章 阳明心学之知行合一
可如何充分认识自己?
>> 只有真真切切体验到“知”,才能使其与“行”充分结合,达到统一。简单地说,想要在某些方面有所作为,就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自己,才能做出正确的行动。
>> 只有真真切切体验到“知”,才能使其与“行”充分结合,达到统一。简单地说,想要在某些方面有所作为,就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自己,才能做出正确的行动。
>>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 没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明白。
◆ 第八节 心之所想,力之所行
>>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时代。
>> 有梦想不足以使一个人到达远方,但到达远方的人一定有梦想。
>> 靠读书是不行的,必须求之于心。“求之于心”是根本,读书只是寻求工具寻找方法而已,犹如跛足人需要拐杖,只是为了帮助其走路一样。反对盲从典籍,提倡独立思考
>> “有志登山顶,无志站山脚。”自古以来,但凡成大事之人,都是先立志;而没有志向的人,往往碌碌为无而终其一生。因此,想要做出一番成就,首先便要为自己确立一个志向,并坚持不懈地朝这个方向努力下去。
>> 立志用功犹如种树,开始生根发芽,然后逐步长出枝节和树叶,再结出花果。
>> 一个不懂得立志,没有为自己确立专一目标的人,便无法做到心无旁骛,更不可能做到一心一意地朝着目标努力。
◆ 第九节 有一种养心方法是放下
>> “圣人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尧舜所传授的‘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教育的细节就是说舜要求契做到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