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下)》_精选读书笔记3500字
陈寿:《三国志》
历史学有个概念,叫做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这个概念,在三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得最淋漓尽致。
罗贯中以陈寿这部《三国志》为底本写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开篇就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这就是对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最好总结。“分”与“合”,是历史发展中必然性;谁来分的,谁又来合的,则是历史的“偶然性”。
后汉发展至董卓进京,是必然性的偶然,总有这么一个混乱的高峰出现;曹操登场,则是偶然性的必然,大乱之后,总有那么一个人出来洗牌。天下混乱,各地纷纷割据,江东也必然割据,孙吴是必然的偶然。蜀地懦弱的刘璋被人迟早取代是必然,刘备取代是偶然。天下纷纷割据,乱成一锅粥,最终只能剩下三个政权在一定时期内相互牵制,是必然;三个政权是魏蜀吴,是偶然的必然。分久必合的大趋势是必然,合久必分的局面都由哪些人造成是偶然。
这是历史的逻辑,用黑格尔的理论讲,是存在的合理性导致,用冯友兰的历史观点看,是历史的发展之“理”与进步之“势”的合一。历史在看似混乱一团乱糟糟的表现里,自有其一种大的趋势秩序存在。继续套用黑格尔的理论,那就是一种“世界精神”在发挥作用,它驱使着一些人,引领历史向前缓缓运动。
这是宏观的去鸟瞰历史,微观层面,我们也能发现历史逻辑的蛛丝马迹在发挥作用。历史人物们的选择,始终也难逃这种历史进程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影响。
曹魏取代汉室自有其不得已的必然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天下毕竟没有统一,不是一个皇帝在定鼎江山。而曹氏一族,可以说功高震主,有三条路线供曹氏选择:要么继续把汉室当傀儡,那么奸臣的帽子就别想脱下,最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要么取代汉室,干脆正大光明建立政权,能延续多久算多久。要么放弃兵权,下野隐居,可惜骑在老虎背上,上去固不容易,下来等于找死,反噬只在转眼之间。如此看来,曹氏的上策是取代汉室,起码明明白白,命运操在己手,代价是背负一个篡位的骂名。曹操尚在,威权赫赫,这事不急。曹操一死,不得不行,不敢拖延。这是曹魏政权的立国背景。
刘备这边,汉室不倒,不敢称帝,只能默默努力扩大地盘。可惜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扩大不了多少尺寸,因为正宗还在。汉室一倒,称帝名正言顺,继承汉室血统,扩大地盘,问鼎天下在逻辑上和正义旗帜上都成为可能。所以曹魏立国,刘备诸葛亮一边痛骂,一边实在是心下狂喜的。所以关羽开始蠢蠢欲动,刘备以稳重之器,不惜亲征,演义故事说的兄弟情义自然是假得要不得的,真正的因素是抓住机会,赶紧树大旗,拼天下。很遗憾,刘备小看了东吴,小看了书生陆逊。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东征,实际上已经是有被动成分了。诸葛亮不打,不继续营造巍巍欲坠政治氛围,凭什么以严苛手段继续统治蜀地。
孙吴称帝最晚,原因是汉室在,不能称帝,汉室倒,还不好称,因为刘蜀这一脉还在。到关羽和东吴闹翻,其实正中孙吴下怀,一是就顺其自然拿下荆州,二是和刘备撕下面皮,索性也就不再承认你这个自称汉室的野狐宗。除此以外,其实还有一个最大的潜在因素是江东氏族按捺不住了,曹魏称帝,蜀汉称帝,凭什么东吴就不能名正言顺成立自己的朝廷,争逐天下。江东的政权,是外来的孙氏和本地氏族的联盟,要平衡好,平衡不好,船会翻。
三国的政权性质,也充满的历史趋势的必然性与历史人物的偶然性。
魏国的政权偏向于儒家,曹魏的人才也最鼎盛。曹魏继承了汉室的家底,文武人才如云,儒家的优秀士人集团,以荀彧为代表,基本上都归附了曹魏。这倒不是说这些人不忠于汉室,而是说他们明显的意识到,汉室的兴盛离不开曹氏,必须联合曹氏,才有可能挽救巍巍欲坠的汉室江山。曹氏也需要这群帮他稳定后方,才好毫无负担的平定四方。这样,双方一拍即合,形成了一种再也稳定不过的默契。这种默契在最危机的时候,也从未被打破过,这就是士人集团默许曹操杀了北方儒家集团的领袖人物之一孔融。理由很简单,孔融没有遵循默契,配合曹操平定天下,兴盛汉室江山。这也就是曹操终期一生,不敢灭汉建国的原因,他不能亲手毁坏自己与北方士人签订的隐藏“契约”。
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政统,帝室在于刘氏,曹氏掌控。儒家的道统在于荀彧为首的文官集团,曹氏操控。这把牌,曹操可谓大王小王都在手上。再加上曹仁为首的大大小小武将群体,中国的文武精华,尽在曹氏手中。当然,最后曹魏立国,大小王还是失去了,这就造成了曹氏的最终灭亡。取代汉室,失去政统。曹魏灭汉,与荀彧为首的儒家士人的分裂,失去道统。司马氏的崛起,实在有这个潜在的原因。可怜曹氏一族,最后居然成为孤家寡人,也可以说纯属正常。
蜀国在三国中可以说是最弱小的政权,然而有刘备这个皇室帝胄的底子,一当曹魏立国,政统继承权理所当然的到了刘备手上,这是一张王牌,且是大王。所以虽然蜀汉最弱,在《三国演义》,居然成了正义主角。不独小说如此,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就是这样的。
蜀汉政权的取得,和曹魏不同,曹魏是本土继承。刘备的蜀汉,从政统上说普天之下皆是王土,然而取代刘璋之时毕竟正宗帝室还在,所以蜀汉君臣,是有心结的。这个心结就是强龙压了地头蛇,反客为主,手段不是那么特别光明。这个事情到后来刘备正式称帝,继承汉室皇权,算是告一段落。然而刘备一死,隐忧再起。所以诸葛亮频繁北伐,制造高压紧张的政治氛围,使蜀汉地区不得不保持高度团结,以对抗北方。诸葛亮死,这种紧张空气终于难以为继,人心厌战,人民厌烦。姜维再大本事,毕竟不是刘备,不是诸葛亮,倒台是迟早的事情。刘备以帝胄手腕治国,诸葛亮以法家权术治国,姜维技穷,无技可施。
孙吴的政权虽然也是外来,但是和蜀汉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历时更久,历经三世经营,已经和江东氏族,形成了较好的互动。然而也就只能说是互动,不能讲说融为一体。江东氏族和孙氏,从开始到结束,可以说从未一体。曹操在北方可以动辄屠杀孔融这样的士林领袖,孙权在南方却连虞翻也动不得。表面看,是张昭等人在卑词劝解孙权饶恕虞翻,事实是如果孙权执意要杀虞翻,则意味着和江东氏族的决裂,孙权不敢下这样的手,他赌不起。
江东氏族接纳孙氏政权的理由是孙氏能够在混乱的局面中带给他们以稳定,以及可以让他们实现自身才华的平台。孙氏和江东氏族,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牢不可破的,如果局面危及到江东氏族的安全,他们是敢于抛弃孙氏的。所以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大兵压境之下,以张昭为首的江东士林集团是主张投降的。如果不是年轻气盛的周瑜跃跃欲试,想要一展才华和曹操放手一博,以及具有大政治家眼光的好友鲁肃从旁支持,孙吴的局面很有可能是投降,或者是土崩瓦解一败涂地。当然,这个过程中彼时新败仓皇逃窜到东吴的刘备也起了一些作用。诸葛亮对孙权说刘备尚有两万军马,实则一万都不足。那么,为什么孙权和周瑜鲁肃还要和刘备结盟,给他地方安顿还提供粮草供应呢?诸葛亮和刘备由为什么有那么大信心以失败流寇的现实敢于和孙权谈结盟讲价钱呢?因为孙权周瑜鲁肃和刘备诸葛亮两方彼此都知道,他们需要相互壮胆,拉虎皮扯大旗,联手才能生存。所以孙周鲁故意在江东氏族集团面前隆重款待刘备诸葛亮,严重夸大刘备的实力。因为需要刘备这个纸老虎给江东氏族壮胆,在非常时期,也需要借助刘备集团帮助孙氏威慑江东氏族。
曹魏建国以后,皇室政统自动归于蜀汉,儒家道统的继承则归于江东孙吴。孙氏和江东士林以儒家道统继承者,动辄大骂曹氏是汉贼。曹魏失去了两张王牌。政统归刘蜀,道统归孙吴。但是人才鼎盛实力最强的曹魏,短期内已经不再需要这两张王牌了。
整个三国格局,平面的看,曹魏最强,无论软文化还是硬实力,其次是孙吴,蜀汉最弱。
曹魏是儒家统治,因为继承的是大汉王朝的家底,后继人才鼎盛。也恰恰因为人才鼎盛,结果被司马氏取代。蜀汉是法家统治,诸葛亮以法家之术弹压朝堂民间,终其在日,政权稳定,然而后继无人,灭亡理所当然。孙吴最有意思,很有道家统治的意味,孙氏无为而治,垂衣裳而任江东氏族治理天下,前提是相互尊重,也相互利用。江东氏族没有领袖的才华,孙氏则没有治理的能力,两方携手,居然天下太平,享祚最长。
晋朝的统一有历史发展的趋势“必然性”,司马氏的崛起则是“必然性”的“偶然性”。为什么是司马氏而非其它姓氏,用黑格尔解释历史的理论看,因为司马氏代表了“世界精神”。不是司马氏要统一天下,而是“世界精神”要归于和谐,因此以司马氏为工具,达成“世界精神”的结果罢了。
20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