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_读书笔记2100字
怎么知道这些评级“通货膨胀”会不会出现呢?2000~2007年,仅穆迪一个评级机构就给4.5万相关抵押证券评出了AAA级,与2010年仅6家美国公司的抵押支持证券被评为AAA级相比,这种做法简直太过慷慨。评级“通货膨胀”也被穆迪总经理惊人而坦率的言语证实。
他在企业员工会议之后意识到了危机,提出“为什么我们没有想到信贷在扩张之后将会紧缩,房价在上涨之后也将会下降……两者结合起来,这些错误使我们看起来要么在信用分析上不称职,要么像是为了赚钱出卖了灵魂”。
人的偏好存在不一致性:选择付费方案时,顾客的大脑被自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所占据,等到了真正决定某天下午是否去健身的时候,这个顾客的大脑却更多地被即将到来的健身会产生的疲劳感所占据。换言之,前者是“理想之我”,而后者是“真实之我”。显然,顾客在选择付费方案的时候把自己幻想成了“理想之我”。
也许有读者会说,虽然那些选择了错误付费方式的健身者每年损失了600美元,但健身房老板却因此多挣了600美元。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不过是“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有什么关系呢。对此,经济学的竞争均衡原理告诉我们,这600美元无法构成健身房老板的长期利润。
这是因为,长期而言,利润的存在只会吸引更多人投资于健身房,由此导致健身行业竞争加剧,直至利润彻底消失。因此,消费者的错误选择最终只会导致社会上出现很多我们原本不需要的健身房,而这就是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
这种由于人的非理性特征而导致的市场失灵不胜枚举:我们难以抗拒高热量食物的诱惑,市场上就会有人热衷于售卖这种食物,使肥胖成为严重的社会健康问题;我们总是相信自己的运气会比别人更好,市场上就会有人开设赌场,引诱我们来玩根本赢不了的游戏;我们会高估自己未来的能力和收入,市场上就会有人售卖豪宅,并引诱我们去借我们根本还不起的房贷……
的确,市场最大化地满足了我们的需要,至少在决策那一瞬间是这样,但这是一种真正对我们有利的理性需要吗?
竞争性市场的机制就是如此。那么,客户想从这笔交易中获得什么呢?它们特别想让自己的证券产品获得高信用评级,因为评级决定了它们之后将付的利息。如此,这样的高评级就成了投资银行不得不提供的信息,否则客户将去别的地方办理业务。
反过来,投资银行又将压力施加给评级机构。基于同样的类似“初吻”的商业直觉,不需要太多话语甚至完全不需要交流,评级机构就懂得满足投资银行的需求。它们现在清楚:给出低评级就不会再有生意了(这一点对既设计又发行证券产品的投资银行来说同样适用)。
自此,时运发生了逆转。投资银行不再是评级机构的监督者,不再监督评级机构是否尽职评级。相反,投资银行在一笔笔交易中为其推销的证券寻找尽可能高的评级,评级机构也知道自己不配合的后果。
银行家如何将贷款打包得如此完美?他们如何隐藏不良贷款?这就要靠金融伎俩,使评级机构的注意力从可能出现不良贷款的地方转移。相对于直接出售证券组合,他们把组合分成不同的部分出售。购买不同部分或者不同“等级”的投资者将获得不同收益。
这些抵押贷款分级可能非常复杂,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一级产品可能获得抵押贷款组合的利息,而另一级产品可能收回的是本金。上述例子只是给出了一种可能的套路。就像儿童可以把彩纸剪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一样,抵押贷款组合的收益也同样可以按照多种方式分配。
从最初的抵押贷款到最终组合包有很多中间环节,所谓的抵押支持证券很难被监督。抵押贷款被过度包装,其收益以复杂的方式被分配,其回报和月供也形式多样。这些复杂因素使评级机构不得不放弃对基本抵押贷款的充分检验。
无论对衍生组合魔术师般的创造者,还是信用评级机构来说,它们都没有动力去拆穿金融骗局。利益的冲突导致评估的偏差。
衍生组合的创造者(一般是投资银行)从其发行证券时的高评级获得回报。而评级机构如果不能给投资银行其想要的高评级,就会被抛弃。对投资银行和评级机构来讲,不遵循原来的方式是有利的,按原来的方式“打开”衍生组合,研究其内部结构则非常困难,甚至是不现实的。
我们认为信用卡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50%来自逾期账单应收利息;33%左右来自交易手续费;17%左右来自杂费,包括滞纳金等。这些信用卡公司的收入其实就是用卡人所支付的成本。
归根结底,游说行为与选战献金、国会以及利益体之间的关系正是欺骗行为滋生的温床。就像欺骗行为使得市场无视人们的正常需求一样,欺骗行为也削弱了民主制度。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所知的最好的政府管理方式,但是民主制度并不能保护我们不受这种让人感觉如芒在背的行为的侵害。相反,许多情形下,正如我们所见的,哪里的政客们需要为他们的参选筹措经费,哪里就有欺骗行为。
“言论是民主的重要机制,它是促使官员对民众负责的方式。公民有询问、聆听、发言以及利用这些信息达成共识的权利,这些权利正是自治的先决条件以及必要的保护方式。”我们当然同意这些。
但是,他没有说出来的那些话对本案同样重要。言论同样是一种说服别人按照我们的利益行事的手段。如果人们非常容易被欺骗,那么通过言论就能说服他们按照我们的利益行动,而不一定考虑了他们自己的切实利益。
正如《傲慢与偏见》里所讲,“人生在世,要不是让人家开开玩笑,回头来又取笑取笑别人,那还有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