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浮士德》_精选读书笔记_2400字

《浮士德》_精选读书笔记2400字

漫步,听风,览物。行走,果能如此?恐怕是“一山放过一山拦”吧!只不过我们得在旅途中抓住转瞬即逝的风景。

“何须去到永恒中漫步!

认识到了的就径直抓住。

他只踏住这一世光阴,

任魔怪现形,我行我素。”

——《浮士德》

《浮士德》,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呢?让我们一同欣赏。

诗剧《浮士德》取材于民间传说。自15世纪以来,魔术师浮士德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故事就在德国流传。后陆续有作家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歌德先生则赋予其全新的意义。

该剧结构庞大复杂,共两部。第一部不分幕,有25场;第二部分幕,也有25场。剧作内容围绕两次打赌展开。一是上帝与魔鬼打赌,探讨人是否能在迷途中走向正途,寻得真理;二是魔鬼与浮士德打赌,魔鬼诱惑浮士德,看他是否会堕落。由此引出了浮士德探索过程中的五个悲剧,依次是知识、爱情、政治、美、理想的悲剧。

一番梳理,我们会觉得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不过,开读作品后,你会发现其中的内容绝非局限于此。西方作品或多或少会夹杂一些宗教因素,因为他们将《圣经》奉为经典,其宝座地位不可撼动。作品中引用圣经就如文人墨客作诗用典。

作品之所以称之为作品,因为它不同于纯粹的故事。因此,我们读作品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故事本身。就如《俄狄浦斯王》绝非只是叙述一个弑父杀母的故事,《活着》也并非只是讲述福贵一生的苦痛经历。所谓“艺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

那么《浮士德》,它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我将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人,二是社会。

于个人而言,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带有浮士德的影子。因为,行路之旅,怎可能时时一帆风顺?在某些时候,我们将踯躅不前,甚至误入歧途。浮士德,与魔鬼打赌,受其诱惑,犯下诸多罪行。他的一生,我想称之为 “从世俗人间堕入地狱,又从地狱返回人间,最终去往至善至美的天堂”。魔鬼梅非斯托言:“我看世间的愚不可及,是做了恶魔又畏首畏尾。” 这也不无道理。犯错必得承担!犯错难免,纠错改错方为正道!

于社会而言,浮士德这一类人是时代的缩影。首先,浮士德的失明,具有哲理的深刻性。社会的发展既有清醒的一面,也有盲目的一面。其发展过程应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其次,浮士德的探索过程也象征着那个时代人们对社会的思考。如浮士德寻求古典美的失败,其实是否定德国作家企图用艺术力量改造社会的幻想;理想的悲剧表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人类社会美好远景的向往以及对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呼应。

了解此书的读者,定知道歌德先生创作《浮士德》,断断续续花了近六十年的时间。从青年时期开始创作,直至耄耋之年。他是用一生来谱写此剧作,呕心沥血。浮士德的身上,自然而然地带有歌德先生的影子。就拿爱情悲剧而言,我在译本序中才了解到歌德先生是如此的“博爱”,与多位女子有情感瓜葛,所以,爱情的悲剧应该也暗含作者自身的内疚与忏悔。

创作跨时之久,自是令人震惊。不过,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

下文摘自译本序:

1828年3月31日歌德就曾对艾克曼说:“现在我写《浮士德》第二部,只有早晨这几个钟头才能工作。……在最顺手的情况下能写一页稿纸,一般只能写巴掌大一段,没有创作兴致的时候往往还要少。” 像这样一点一点往外挤,而不是一个个场景一气呵成,可读性自然就要受些影响;写成后又没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进行修改,自然也不免会有拖沓枝蔓的地方。

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一部及第二部第五幕,也就是作品的始与终。第一部是现实主义的笔调,情节紧凑、结构严谨。结尾第五幕是大转折,浮士德灵魂净化,作品境界抬高。而中间部分夹杂《圣经》、希腊神话,多象征、幻想,为浪漫主义的笔调。这样,可能会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障碍,从而降低了阅读的兴趣。

谈及作品情节,我对两处的设置有点小疑问。一、浮士德与海伦之子欧福良的惨死。话说他的死法也挺独特。他富于激情、狂放好动,当听见远处传来的战斗声响,决心为国捐躯。后来,他腾跃而起、向上飞翔,为天火所击,坠地而亡。这……就结束了生命,然后歌队唱起了挽歌。注解告诉读者歌德笔下的欧富良指代诗人拜伦,作者写此,是纪念拜伦。

(我觉得欧富良殒身有点突兀,可能因为这是浪漫主义笔调。不然身处文艺复兴时期的浮士德也不可能与古希腊女神海伦结合。)

二、浮士德的转变。美的悲剧结束时,虽然显露浮士德欲摆脱魔鬼的决心,但当他想要干一番大事业时,仍依赖梅非斯托的魔法。之后,老夫妇葬身火海。“忧愁”精灵到来时,他决意摆脱梅非斯托。他道:

“起初贪大而不顾一切,

如今却行事明智而夷犹。

对这人世间我已经参透,

对彼岸的憧憬一任东流。”

那么问题来了,浮士德何以突然认清自己、参透人生?转变是否有点突如其来?是老夫妇葬身使他反省么?可能我阅读时忽略了细节……

另外,此版本的译文有些地方不够精妙。语序混乱、多省略,为求押韵失其本真。其实,平实自然的语言不失为一种美。诗剧,若能成功地 “诗化”,作品的可读性、吸引力则会更强。

作品被认定为悲剧,然而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虽然浮士德经历了五大悲剧,但结尾具有喜剧色彩。他灵魂逐渐净化,到达至善至美的天堂。还有一点,即葛瑞琛作为赎罪女子出现在天堂,她也洗涤了灵魂。并且她恳求圣母,让自己指点浮士德更上一层楼。不管浮士德有无记忆存留,他最终拥有一个完满的结局。这一结局的设定,既体现了人的自我超脱与求真精神,也体现浓厚的宗教色彩与人道主义情怀。

歌德先生笔下只有一个浮士德,而现实生活中有千千万万个浮士德。浮士德已是历史,而“浮士德精神”永存。“不息地行动”是浮士德一生的座右铭。

最后,以浮士德临终前的一段话结束。

得时时去把住生活与自由,

对生活与自由才配享受,

这是智慧的最终结论,

我信奉这精神无所保留。

这里有艰危四周围定,

老少会消度勤奋的春秋。

我愿意看到人群辐辏,

在自由的土地上享受自由,

到这个时刻我就要说了:

“你是真美呀,请稍稍停留!”

我一世光阴抛留的脚印,

就万古千秋永不消泯。——

我已预感到崇高的幸福,

正在享受那至美的时辰。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