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美国》_精选读书笔记1200字
准确地说,这是一本收录了几个人所写的对美国现状感悟的超级短文集。
对于没有在美国长期生活过的人来说,每篇短文涉及的问题还是挺有趣的。但是,每篇实在是太短了,短到只能说是作者个人的一点点感触,对于是否具有普遍性我持怀疑态度。
文中出现的很多矛盾也是其原因之一。例如在前面一篇中提到美国女性的性观念没有中国女性开放,在后面一篇中又会说到毒品、酒精和性是美国中学存在的重要问题,而且美国也存在“重男轻女”观念的一个原因是“青春期的女孩容易沾染未婚先孕问题”;在前面提到夫妇双方都共用一个户头所以“养小三”基本上都会被发现,而后面在强调男女平权时写到夫妇双方会各自拥有自己的账户互不干涉;前后文对必须得到监管的儿童年龄的描述不同,等等等等。
那么我想,出现这样的前后矛盾,估计源于两点。一点是收录的短文不是一个作者,所以看到的和经历的“美国”也不同。另一点是,美国是由各州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各州的法律有差异引起了看美国的眼睛获取的景象不同。
这样一来就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题目和出发点不错,但是太“粗”了。过多的没有整合的信息,只会让人觉得有种“盲人摸象”的感觉,更加困惑。我不由得在心里说:“真是这样吗?”
何况,想起最近几年去旧金山时,过了“安全区域”就看到街边歪着倒着的流浪汉和无业人员以及甚至在大商场入口附近也偶尔飘散着的甜腻味道(后来才知道加州大麻合法);停车后东西不能放在车里能看到的地方(即便是食物和衣服)....吓得我都不敢出门。但是,我又惊讶于旧金山的电子化程度:街边停车可以用手机联着信用卡付费,还可以标出停车点以免回来时找不到地方。
我认为,任何一个成熟国家的文化都是多元化的、立体的。这本书里的9成内容却是平面的,就像前言中引用的话一样,是“学渣对学霸的感觉”,美国的一切似乎都是好的。缺少了批判式思维,而这正是这本前后矛盾的书中始终如一强调的需要称赞的美国思维方式。
从个人的爱好来说,觉得值得推荐的一篇是“当孔融让梨遭遇美国孩子”。挺具代表性。
最无法认同的是“华裔为何一直游离于美国主流之外”的那一篇。无法容忍的地方在于:对颁布“禁鲨令”后专门去唐人街点鱼翅并谴责小年轻“不懂中华美食文化的精髓”的华文报纸负责人,这篇短文的作者居然说“一种文化的衰落,其标志就是哲学的衰落。用饮食来体现身份,还能品味出‘豪情’万丈,在当今世界中,只能是一种拦也拦不住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没落”!这里可以从不守法、守旧、观念固化等等方面进行批判,不用上纲上线地抬到“哲学”的领域,而且饮食体现的不一定是身份,也许是一种“情怀”,或者是一种“乡愁”,又或许是“出行次数不少的”作者无法体会到的久居海外的华人借由“味道”来感知“根”的丝丝缕缕的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