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万岁》_精选读书笔记900字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真的一直以为都是在讽刺——王朔那种吊儿郎当的嘲讽,王小波那种荒诞犀利的讥讽,或是严歌苓那种欲抑先扬的讽谏。看到五分之一才觉出不对来,若真是讽刺,这好像也太难理解或者太难转折了。于是查了查王蒙的背景,哦,明白了,您别说这还真的没有一点阴暗的意思,是一部正儿八经的青春赞歌,我~~和~我的~~祖国~那种又红又专的赞歌。
整本给我的感觉都是飞扬的,飘忽的,不真实的。
好像写的不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也不是十几岁少年的事,而是一种理想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事。我难以想象,上世纪50年代的孩子们似乎毫无困难,无忧无虑,即便是母亲病逝,是父亲入狱,是父母双亡,是无所恃怙,都没关系。她们会跳舞,会弹琴,会穿新衣服,有自行车,除了呼玛丽外都经常吃蛋糕,学校有露营,有晚会,有素质教育,有奖学金和助学金,宿舍条件不错,可以恋爱,也可以失恋。
我看的时候想,也许这就是北京孩子的世界吧。
这样高调的主旋律,先进积极得没有一丝怀疑,我原先想着,要不是王蒙太聪明懂得跟随谁的脚步,要不就是太会装腔作势。
看到最后才知道这是王蒙19岁的作品,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他的19岁可能听说过苦难与忧愁,可能也经历过一些挫折和坎坷,但是他对苦痛的理解太浅了。他的文字就像蔷云和张世群在大雨中跳的那场舞,激扬又热情,快乐又疯狂,无所谓那些微的泥点与湿透的裙子,只是跳着。所以大概不是什么聪明也不是什么作态,只是那时那刻的少年,真正发自心底地喊着:“青春万岁!”
19岁的王蒙对努力与结果的理解仿佛也很肤浅,努力了就会有解决办法,努力了就会有提高,努力了就能得到想要的。只能说是一个少年人美好的想望,他的年纪阅历与时代背景注定了写不出什么直击心灵的情节,痛苦也多半流于表面。他和他笔下的角色一样质朴纯粹,是真的相信“我以我血荐轩辕”,那样斗志昂扬,乐观向上,对于我而言,属实有些难以理解和想象。
我疑惑,并敬佩着。
但无论怎样青春真是好啊。女七中的孩子们都还有无限可能,那时的王蒙大概也没想到将来自己能达到怎样的高度。
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整篇就像夏日的阳光,热烈又直白,你被那光那热惊住就够了,没必要再去直视去探寻。
也可能是我道行不够,没能理解更深刻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