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说不出的慌张》_读书笔记1800字
#每日一书# #读书笔记# 《那些说不出的慌张》是《南方人物周刊》主笔李宗陶的人物稿合集。
在序言中她讲明白了自己的写作观:
1-麦克卢汉说,媒介即内容——一种宏大沉着的美正在离我们而去。
过一种审美的生活,是成为一个写作者的必要条件,是接近我想去的那个地方的必经之路。心无旁骛去听一场音乐会,看一次画展、一场芭蕾演出,或者在闷热的下午为自己配一壶茶,不是品味,不是沉溺,是在动荡岁月里提高综合技艺的一种修行,为写出更像样的东西。
第一位:龙应台
“宽容是说,在你认为对的事情里,也要留一点空间给别人,不能拿着你的对去压迫别人表态。”
“一个人所抵抗和所坚持的,汇成一个总体,就叫作信仰。但信仰,依靠的不是隆重的大声宣告,它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流露在举手投足间最寻常最微小的决定里。”
最大的考验在于,当初你在野时大力喊“破”,现在你要在权力的构架里头用“立”的方式把当初的“破”给做出来。
只有经受了权力考验的理想主义者才是真正的。
第二位:林青霞
我小时候敏感、忧郁、多愁善感,甚至觉得快乐是有点小小罪过的。
像克里希那穆提的《从已知中解脱》,是一个晚上读完的。譬如它说,看风景,不是单向度地观看,而是要融入风景。
美貌在头两三个月可能管用,但时间久的话,要靠修养、个性,乃至穿着造型这些后天的补助。光有外表美是单薄脆弱的,personality(性格)很重要,让身边的人感觉舒服、自在,也是一种美。
第三位:朱新建
叶浅予说:朱新建的艺术像臭豆腐,喜不喜欢两便,我觉得还是有味道的。
弗洛伊德说的,所有的艺术都是人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性欲的变相宣泄,我想这就是我要的。然后我就狂找他的书看,后来发现也就这一句有用。
边平山说,不管吸收多少营养,一个艺术家真正成熟的标志是,能否不借助他人达成自己。
如朱新建是懂的:人最初的自我理解深深地镶嵌在社会之中;艺术上所谓成功,乃是一种互动,是戏台上的梅兰芳与彩声共同成就的。
一个人站在一幅画前,除了赤裸裸地用眼睛去看,脑中联想到的观念、趣味、意义、指向等等,即是文化。文化是被构建出来的。
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在一定度数上容忍一些颓废,一些不太健康。
他只是个享受欲望的人,责任都是附带的。他没有这种悲情。”郁俊
第四位:马原
写小说我讲究分寸,为人处世我分寸感其实并不好。
歌德不是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绿。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说,对本质的任何探求,比不上从头顶轻轻飘落的一片树叶,比不上在墙角偷偷开放的一朵野花。
第五位:王蒙
“所谓成长,就是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破灭了,而另一些合理的科学的理念一步一步变为现实。”王蒙在他的自传里说。
满纸游戏语,彻底明白人。
偶露部长相,仍是作家魂。
第六位:张汝伦
我儿子小时候不理解:饭都吃不饱,怎么有心思看这种书?我跟他讲:我在书里看到人类最好的东西,是好东西,我就要拥有它。有它们做启蒙老师,还有什么话好讲,你不会只看到个人那点事,会把自己放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去考虑问题。
“感觉它们都是在讲形式。接触西方文化越久,越能体会到形式的重要。”
他反复告诉学生:生命不等于生计,生命的本质是自由。
号称自由的时代,其实最没有自由,号称个人主义,其实没有了个人。这就使得社会朝着一个很奇怪的方向发展,就是平均化、同质化、平面化、娱乐化。
第七位:周立波
我是个男人,穿上礼服我是个演员,脱掉它们我可以是个流氓。那个小世界就是适者生存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不应该恨任何人,有时候傻一点会更可爱。
相信只要一秒钟,怀疑需要一辈子,我情愿相信别人,因为相信使人快乐。就算碰到骗子,那是你的命,但你不会永远碰到骗子。如果因为碰到一个骗子就怀疑一切,你这一生会过得非常沉重的。
后记:
你有多沉滞,你的内心就有多挣扎。
这世间没有纯粹的“真”;纯粹,是哲学家们用来说事的模型。
“记者面对一个人,看、听、记、想,再全面丰富终是时空一段,不是全部,无法涵盖主人公的过去现在,做和说,善和恶,表面和内心,故事的阳面阴面以及所有的中间地带。”
别忘记我们是人啊~
题外话:坚守信念的过程中,放弃似乎是最难的,也是最不快乐的。
作者一直在精心的打磨每一篇人物稿,并且希望尽可能的展示一个立体的人物,但是同时她也深知人的复杂性多面性是写不清楚的,能做的就是真诚的,尊重每一个笔下记录的人物。然后满怀敬畏的心去书写自己眼中的他/她。
文笔流畅自然,观点十足。收获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