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_读书笔记_2100字

《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_读书笔记2100字

“民国清流”系列,就是要挖掘更多历史事实,尊重历史本身。汪兆骞先生不止一次地这样讲,他要用一生去完成的一件事,即为创作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创作始末。“这是我要用一生去完成的”。采访中汪兆骞先生多次这样强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创作执念?汪兆骞先生道出了其中缘由。在出版社工作时,汪兆骞先生曾经负责编辑过他的老师王蒙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汪兆骞先生认为,“季节系列”是表现共和国知识分子命运和灵魂挣扎的一部史诗性巨著,至今无出其右者。同时,他也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历经苦难后,所表现出的文化人的高尚及某种程度的丑陋。从此,他对“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的传统之“士”,渐变成现代知识分子的演变过程,产生浓厚兴趣。他选择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发动思想启蒙运动的民国知识分子,作为研究主体,决定撰写“民国清流”。汪兆骞先生坦言,为了研究民国清流,他从1997年就开始做准备了。“我准备了接近19年。读书,准备资料,找对民国非常熟悉的文化界前辈,向他们请教。”他还记得,那些时候自己一有空就一头扎进出版社图书馆阅读、找资料,“作了大量笔记”。掌握资料以后,汪兆骞先生开始对具体人进行具体的研究,“把已经推上神坛的人请到凡间,把打到地狱的人,重新从地狱挖出来,让他也到凡间来。”汪兆骞先生解释,自己做的工作就是还原历史真相,把被歪曲、被冤屈的文化大师,赋予他们原本的精神面貌。◎秉笔原则。准备了19年,写的过程又花了3年时间。汪兆骞先生介绍,“民国清流”系列创作中最难的就是自己的表达。因为遵循《汉书·司马迁传》对《史记》的称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标准进行写作,所以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必须是真实的,引用的所有材料,必须是真实的。其中难免涉及到一些比较严肃、尖锐的问题。写还是不写?在经过慎重思考后,汪兆骞先生决定坚持原则,“既然要把真相告诉读者,那就不应该隐瞒任何人的高尚与丑陋。”“这部书是我要用一辈子完成的,别的书都可以不写,但是这本必须写。我愿意留一本中国文学史的私人话语。”在他看来,自己的“民国清流”系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民间本”。他期待以此影响现代文学史的撰写者和研究者。“民国清流”系列出版后,得到读者很多不错的反馈,没有学术上反对的声音。“因为我说的是真话。”◎鲁迅与胡适。汪兆骞先生举例称,鲁迅不是首举新文化运动大旗者,而是遵“文化革命”“白话文运动先驱者”的命令,创作新小说的乘势英雄。鲁迅的成就在于他赋予小说新的境界、新的风貌、新的中国精神以及他对封建糟粕的批判,使我们民族文学焕然一新。谈及对胡适的评价,汪兆骞先生接着说:连鲁迅都曾对胡适充满敬意,声称白话文以前的中国是“无声的中国”,有了胡适倡导的白话文运动,才有了“有声的中国”,并说“只要对白话文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其实,认真研究鲁迅和胡适就会发现,鲁迅和胡适的文化人格中,都有儒家之大义和兼济天下之襟怀,都有对自由民主精神追求的勇气。胡适对公平公正等诸多理念的追求,是达观、宽容、平静、深邃的风格,而鲁迅为真理不惜赴汤蹈火,并敢于自我剖析,有着金刚怒目式的呐喊与抗争。◎寄语青年~~谈阅读与文学评论写作。“作品要有人间香火气,评论也要有,而且要写得美。”汪兆骞说,自己写文学评论,就像诗一样,会赋予美的色彩,用优美、简洁带有美学意味的语言来评论。“文学评论不是卖弄学问,目的在于提高读者的阅读和审美水平。”在汪兆骞和文学打交道的这些年里,文学评论也占据着很重要的一部分。关于文学评论,他的观点是,评论不要上天堂,要在人间烟火中发现。“不要动不动就用高深的理论指导别人阅读,应该把自己对作品最深刻的理解最浅显地表达出来。”用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书籍、文学为伴,从阅读中汲取养料,又把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文学编辑和创作中。作为一名资深、专业阅读者,在汪兆骞先生看来,读书就是要读被文学史、思想史确定为经典的那些书,它们都经过时间的淘洗,显示出它的精神、审美、思想价值的东西,“书,是这代人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俄·赫尔岑),读书就是要继承优秀的精神遗产。只有读好书才能对人生、精神起作用,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阅读。◎汪兆骞先生简介。汪兆骞,1941年出生,笔名东方笑,北京人,祖籍河北昌黎,毕业于北京师院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编审,原《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著有《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往事流光》《香盈碧莲花》《春明门内客》《记忆飘逝》《紫塞烟云》《张骞》等作品。其中,作者声言要用一生去完成的一件事,即为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民国清流3:大师们的中兴时代》《民国清流4:大师们的抗战时代》《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一读小记(一)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