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_读书笔记1200字
该书被翻译成“乌合之众”,增加了些许感情色彩不仅不失偏颇,也迎合了市场口味吸引不少外行人的眼球。本人就是这“外行人”之一。勒庞认为,当个体融入群体时,个体的行为特征将被淹没,取而代之的是构成该群体的新的行为特征。群体具有感性,盲目,易变,低智商化,情绪化,极端化等特点,且无论构成该群体的个人是多么高尚聪明,一旦进入群体,个人的这些品质将不复存在。而通过暗示,断言等手段,群体完全可以被操控!作为“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勒庞的观点是颠覆性的,因为他走向了常识的反面。我们习惯以数量作为判断正误的标准,如“少数服从多数”,“投票表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等。而勒庞毫不留情地揭下群体的面具,指出群体=白痴。这从心理学层面解释了历史上很多暴乱事件的由来,如“十字军东征”,“拿破仑暴政”,“文革爆乱”等。也揭露出某些被追捧的国家制度的尴尬。然而他毫不避讳地指出,相比于“评审团”,“议会制”中其群体性的盲目无知,群体中领袖的操控能力才会对事态发展起到关键效果。相信大家在阅读该书时除了大快朵颐外,更有犹疑之感,尤其是习惯了推理性思维的人。尽管勒庞尽量从概念、构成、原因、影响因素、案例等方面逻辑性地阐述乌合之众的来龙去脉,但他用词直白、绝对,且侧重描述现象,揭露本质,而更深层次的剖析和推理仅蜻蜓点水。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在阅读过程中就下意识的寻找勒庞的偏见。虽然无数据和实验支撑,但他使用的抽样事件均有据可查。事实上,深层剖析确不是该书的主要任务。简单的说,其观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大于其可研读性。除此之外,该书写于十九世纪末,距今已100多年,时移世易。勒庞认为,“群体的某些特点,如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等,几乎总是可以在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妇女、野蛮人和儿童。” 在“女权主义”占据主流价值观的今天,这样的阐述未免有些刺眼,但我认为也不必硬扣“歧视妇女”的标签,时代的偏见体现在一个哲人身上倒也验证了勒庞的观点,再聪慧的人在群体中也不见得比那些凡夫俗子高明到哪去。想必读过该书人会有一种酣畅淋漓的超脱之感。两方面原因。第一,你觉得你在看穿了群体情绪的真相后会在群体活动中保持清醒和理智;第二,你知道了领袖操控群体的真相。关于第一点,本人持怀疑态度,因为勒庞认为,那些从群体中脱颖而出的领军人物,一样是意志坚定,情绪饱满,拥有信仰的头脑简单之人,而复杂的聪明人则更容易瞻前顾后举棋不定。在群体情绪和行为的传染之下,你作为“聪明人”,是否能在举棋不定时依然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我认为最实用的观点至少是不可人云亦云,因为多数未必等于真理。 关于第二点,如果你自带领袖天赋,那么此书是你在提高领导力上的重要一笔。从方法论的层面提取本书的精髓:抓住群众的关键,就是让他们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