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日本的城镇化》_精选读书笔记_1100字

《日本的城镇化》_精选读书笔记1100字

先介绍部分本书的情况:

日本情况:

1、日本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人口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集中。而70年代后,经济继续增长,人口流动却有所下降。(原因:大城市与地方的收入差距在缩小)

2、人口结构:十几岁到二十多岁的人更趋向于流动到城市。(日本的出生潮:1945-1950;1970-1975。人口总量在流入城市的同时和对应出生潮相关。中国是1963-1965;1983-1990)

3、人口向城市迁移并不一定会推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如果人口流入城市没有优质的就业为依托,就会招致城市的贫民窟化。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前提。(这个问题我觉得武汉比较典型,武汉新城,城市副中心造的有点多了,感觉二三十年内消化不完)

4、经济结构转型失败,城镇化就会停滞。制造业呈现向内陆和东南亚转移的趋势。如果城市失去竞争力,则可能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日本目前的状况,并仍在经历的事情。中国目前也在面临这种情况,家具行业不少工厂都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建厂了。)

5、城市化规模越大,人口密度越高,成本越低,规模效益越明显,地区服务业生产率就会提升。

6、服务业不应该由政府制定发展,而应通过对风险资本投资等民间资本的支持来发展。(因为服务业多种多样且数量巨大,政府难以像重工业时代一样发挥主导作用。)

7、对于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关系,战后日本进行开发的基本原则是国土均衡发展。主要途径有3个(1、地方转移支付税;2、社会福利;3、公共事业。)

8、地域差距缩小主要靠政府政策引导。如引导投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

9、人口流入增长和城市规划的滞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10、日本是市场引导城市圈建设,而在中国一般是由政府推动。(如果不跟着市场走资源浪费会非常严重。)

11、城市郊区化和城中村问题。

12、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在明治维新时期考察欧洲(1871年)时就出现了。国企职工为啥就无法像日本的工作态度一样?

13、日本在70年代同样经历过环境问题。

14、本书提到的最多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和少子问题(到205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40%)。

(1、现在城市都在抢人口<放开户籍制度>;2、鼓励人口进入城市<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以前是限制>;3、农村土地流转等政策)

15、人口老龄化和少子会引发养老、医疗、社区人口的同质化问题。

16、财政、金融和养老。(政府政策的长远性以及确实执行的态度。)

想讨论的问题:

1、大家眼中的中国城镇化的样子;

2、城市化带来集中老龄化问题(城市、社区人口同质化问题);

3、老龄化带来的经济机遇(家庭、社区街道、物业、家政等协同化的养老、医疗等);

4、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的变化,及其表现方式的变化;

5、城市化发展是否会提升群体社会性表达(浅层指舆论和表达的相对自由);

推荐书目:《可怕的顺德:一个县域的中国价值》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