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诅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册》_读书笔记1000字
身边确实有这类型的人,或者是说会遇见很多这样的行为,包括自己。认为“要让别人喜欢自己、爱自己并接受自己,就必须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为人处事。”其中包括:
表现特征:
1)一切以他人的需求为先
2)害怕拒绝他人,很难对别人说“不”
3)害怕并防止冲突和愤怒,渴望不惜一切代价保持平静
4)寻求认可成瘾,哪怕自己牺牲很大,也希望受到别人的喜爱
5)给自己订很多规则:要求自己始终有礼貌、要求自己必须有趣让别人觉得愉快、不要让其他人失望等。
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
爱可以是有条件的,也可以是无条件的。“无条件的爱”意味着没有附加条件,即“纯粹是因为那个人是你而爱你”;而“有条件的爱”是有附加条件的“我只在你做某些事情或不做某些事情时爱你 ”。
当孩子还小时,他们没有真正的力量去反抗、逃离或寻求别人的帮助。他们所拥有的选择极少,其中一个便是管控自己的行为,让他们的监护人满意。因此,是否可爱仿佛就成了一项关乎生死的事情。
而大多数被“可爱的诅咒”折磨的人都在幼年时培养了一些(或很多)无用的“价值条件”。他们有一种假想的安全感,觉得他们会得到大家的爱,因为他们照顾了每一个人。抑或,觉得自己不会陷入任何麻烦,因为他们从未让任何人失望。但事实不会如此。
导致后果:
1)在A事上受了委屈,压抑自己的情绪/愤怒,在B事上发脾气。
2)愤怒会以一种看似“不受控制”的方式表现出来,令我们自己及其他人感到害怕和震惊。
3)一旦出现1)2)会十分后悔愧疚
4)满怀爱心而慷慨给予的东西,被别人当作理所当然的事。
如何解决:
1)升起情绪时,感受自己内心的小孩和理性的成人谁在主导自己的行为;
2)回到对自己的关注上,身体情绪,注意自己内心表示异议的独白是奇妙的第一步,看到自己和别人内心的恐惧和脆弱,而不是反复启动自己的旧模式;
3)别人说自己可爱时,思考自己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一旦需要付出过高的代价时,例如,当我们感到精疲力竭、愤恨、压抑或无暇照顾自己时,必须准备好减少这种行为,以及放弃一部分由这些行为带来的安全感。
4)画责任饼图,给“全包圆”的自己减压
5)书里还提到了一些自我肯定法、呼吸-赞扬-接受-尊重等
希望每个人先能看见真实的自己,照顾好自己,为自己负责,有精力再照顾他人。会开启人生新模式。